2日上午,武昌至山西霍州的K238次列车上,62岁的崔爱民的内心不能平静。再一次与救命恩人向国洪分别,他万般不舍。为了这次会面,他从青年等到白头,当年救起他的战士也到了古稀之年。列车缓缓开动后,崔爱民的思绪又回到了1969年的那个夏天。
坑道坍塌两人被埋 战士徒手刨土救人
“如果不是他们及时救出我,我的生命就止步在13岁那年了。”1日下午,面对楚天都市报记者,回忆起年少时的那一幕,崔爱民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激。
崔爱民说,那时家里条件差,1969年他在霍县中学旁边的一处工地打零工挖坑道。有一天队长检查工地,说坑道顶有一块有点危险,提醒大家明天挖的时候要小心。第二天,崔爱民干完活准备回去,突然一块排球大小的石头从坑道顶上跌落下来。看到情况不对,他调头就跑,刚到洞口坑道就发生塌方,他被死死压住。
“刚开始还能感觉到有东西砸下来,很快我就失去了知觉。”崔爱民说,不知过了多久,昏迷中,他隐约听到父亲一遍遍喊着他的名字。等睁开眼醒来时,发现膝盖以下被埋在土里,上半身露在外面,一群灰头土脸的军人光着膀子,正在徒手刨土,战士们大汗淋漓,有的人手指破了皮,流了血。“就跟现在电视画面上,军人抢险救灾那种场面一样。”随后,崔爱民和另外一名工友先后被刨出来,放在临时找来的门板上,被战士们抬进了医院。
事后,崔爱民得知,当时部队官兵驻扎在霍县中学的校园里。发现塌方后,4名路过的官兵不顾二次塌方的危险,率先前来救援,后来又有不少战士加入进来,争分夺秒挖了半个小时,先是用铁锹挖,快挖到时,为避免伤到人,就人工徒手刨土。
教子女怀感恩之心 自己也曾见义勇为
出院后,崔爱民全家来到部队。他特地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的落款是“未来的战士崔爱民”,以此向救命恩人致敬。战士们站成一排,听他读完信后,纷纷鼓掌回应。成年后,崔爱民进入热电厂工作,虽然没有如愿成为一名军人,但他始终忘不掉那些最可爱的人。
崔爱民说,事发工地让他差点丢了性命,给他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但在事故中,战士们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让他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去面对人生。1982年,崔爱民结婚成家后,很快有了一双子女,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孩子们长大后,崔爱民还带他们去过事发现场,讲述了自己当年的惊险经历、战士们将他救起的经过,教育子女要常怀感恩之心,生活工作中向军人学习。
崔爱民从死里逃生后,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军人致敬。有一年下班途中,他看到一辆吉普车发生侧翻,司机被困在车内,动弹不得。崔爱民没有多想,立马上前帮助司机脱困,救人之后,他接着去上班,也没留下自己的名字。还有一次,他乘坐单位的班车去上班,途中发生了车祸,四轮朝天,崔爱民被甩出车外。他爬起来后砸破玻璃救出了被困的同事。
“在我最危急的时候,战士们救了我的命。别人有难的时候,我也要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崔爱民说。
一别37年失去联系 四处打听找到恩人
年少时,崔爱民只记得救他的是一群穿军装的战士,到底是哪些人,他并不清楚。1981年,因为借用部队的水,崔爱民去部队团部找人签字。给他签字的团队协理员一眼认出他,这时,崔爱民才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崔爱民记下了他的名字:向国红,四川人。当天向国红还说,他晚上就要离开部队,转业回老家。
年轻的崔爱民没有想到,自此一别,就是37年。1985年部队离开霍县,他更是失去了与战士们的联系。这些年,因为这件事,崔爱民内心总不能平静,一直牵挂着他们。经过四处打听,他得知当时救他的部队是从外地进驻山西的步兵某团,在霍县改了代号。每次出差,崔爱民总会向当地人打听,有没有从当时部队转业退伍的军人,其中也问了一些,可他们都不记得这件事。
2016年,已经退休的崔爱民向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写信求助,栏目组通过字幕和官方渠道帮他寻访,四川省也在帮忙查找,可惜没有找到向国红。他听说当年的部队官兵主要来自福建、湖南和四川,就托人在这几个省份寻找线索。获悉当时参与救援的一名官兵转业后到了鼓浪屿,去年年初,崔爱民特地赶到厦门寻找,遗憾的是也没下文。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7年10月,崔爱民在霍州一家宾馆看到一个条幅:步兵某团通讯连回第二故乡战友聚会。他眼前一亮,连忙找过去,盯着前来聚会的100多人,询问向国红的消息。通讯连原连长曹佰纯知道炮连有这个人,但他说“红”是洪水的“洪”,向国洪也不是四川人,而是江西人。
可曹佰纯也没有向国洪的联系方式,当天晚上,战友袁林锁从江西赶来,他说向国洪已在江西萍乡退休。回去后,袁林锁又通过家人,这才找到向国洪的电话。
再相见已满头白发 当年场景犹历历在目
电话接通后,当年救人的事,向国洪早已抛到脑后。在崔爱民提醒下,他才想起来。向国洪的儿子在武汉工作,他和老伴帮儿子带孙女。崔爱民想到武汉当面感谢,被向国洪婉拒。他说自己是名军人,救人对他和战友来说,就是职责和使命,“没必要跑一趟没必要”。
等了近一年,崔爱民再也按捺不住。他买了9月27日的火车票,颠簸了18个小时,当晚抵达武昌火车站。74岁的向国洪在儿子的陪同下,亲自来迎接。夜色中,久别了37年的两人紧紧相拥,这一刻,崔爱民的眼中泛着泪花。几天下来,向国洪父子热情的接待了崔爱民,带他登上黄鹤楼,游览两江四岸。
1日下午,记者来到洪山区卓刀泉南路鹿鸣苑小区,崔爱民与向国洪都已是白发老人。回想起49年前的那一幕,不少细节在向国洪的脑海里已变得模糊。他说,当年他在连队担任副指导员,带着三名战士去买东西,路过事发地,听到群众大喊,塌方压了两个人。他们赶到现场,看到土堆有一米三四高,围了不少群众,但害怕再次塌方,不敢上前。确定了两人被埋位置,不记得从哪找的铁锹,向国洪和战友们开始铲土。
铲到一定程度,担心造成二次伤害,他们就用手扒土。还好土有些湿气,不是很硬,不记得挖了多久,最后挖出来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脸上盖着草帽,另外一个人灰头土脸,看不清楚多大年纪。“那个人就是我!”听到这,崔爱民告诉向国洪,戴帽子的是他的工友。
回到连队,向国洪也没有说起此事。“这是我们的责任,碰到了就必须去抢救!再苦再累也要去做这个事。”向国洪说,没想到崔爱民还一直在找他,由于时过境迁,当年一起施救的几个战士,他也想不起来名字。看到崔爱民生活幸福、儿孙满堂,向国洪很高兴。
圆了多年来的心愿,告别向国洪后,崔爱民还有一丝遗憾。他还要继续寻找其他战士,“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不管他们在哪,我都要去找!”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咨询热线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