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其他案例>这些中国大学生还没毕业,专业却先没了?

这些中国大学生还没毕业,专业却先没了?

来源:云法律网站时间:2019-6-4 9:09:24>跟律师谈谈<

    又是一年高校毕业时。苏娜很庆幸,她在中国传媒大学就读的专业斯瓦希里语,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人才需求呈井喷态势,薪资也水涨船高,这个一向不怎么起眼的小语种专业近年在就业市场成了“香饽饽”。

  但四年前服从调剂时,苏娜压根就没听说过还有这样一门语言——尽管斯瓦希里语是非洲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通用在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等东非各国和地区,但在中国国内,它却是一门地道的小语种。

  “你知道吗,《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有多火。”说到这,苏娜有些兴奋,将这部电视剧译介到坦桑尼亚的翻译和配音,是她本专业的学长们。她也没料到,自己这曾经无人问津的冷门专业居然在影视剧中会大有作为。

  尽管现今就业形势不乐观,小语种专业却是一枝独秀,就业率高达百分之百。苏娜的同学有的去了外交部和公安部等国家部委,各省市外办、安全局也急需对口人才;有的同学还在大型跨国公司从事翻译、市场财务等工作;有的则去中建、中石化等大型国企做驻外翻译;各大银行现在也都推出有小语种计划,新人刚入职就可能外派到相应海外机构工作。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语种都这么幸运。教育部日前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去年普通高校共撤销本科专业416个。其中中国传媒大学一下子就撤销了15个专业,包括波斯语、越南语、芬兰语、豪萨语、僧伽罗语等10个小语种。

  从高中时代开始,中国传媒大学大一新生高晓芸就向往学习葡萄牙语,她对专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憧憬着到欧洲、非洲和南美洲工作。

  但对印地语、泰米尔语和普什图语等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可选的余地并没有这么多。印地语作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在本国国内并不怎么受待见,印度人对它的尊重、通用程度甚至不及英语;泰米尔语通行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东北部,普什图语则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这些小语种受地域限制。”高晓芸担心,这些专业的学生恐怕连出国学习的机会都没有,“也许还没毕业,专业就没了”。

  每年,教育部都会公布高校新增、撤销专业名单,高校专业不断调整成常态。“哪些专业会被淘汰,哪些专业又是‘新宠’?”高晓芸无法预知,四年后自己的专业前景是否如目前明朗,就业是否顺利。

  被撤销的专业,风光不再

  2018年度撤销专业的涉及170多所高校,其中在985工程学校中,浙江大学撤销了应用化学、材料化学、通信工程等10个专业,电子科技大学撤销了核工程与核技术、土木工程、统计学等8个专业。

  据统计,2018年被撤销的专业数量是2014年的6.2倍。2014年度,仅有67个专业被撤销,以后逐年递增,到现在总共有991个专业被撤销。其中被撤销专业数量最多的是工学类267个,被撤销最多的专业是服装与服饰设计,高达39个。

  撤销的专业也有不少是热门专业,比如网络工程,云南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8所高校撤销了这一专业。

  除了10个小语种专业,中国传媒大学这次还撤销了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技术学、数学与应用技术和电子科学与技术5个专业。

  被撤销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看上去“高大上”,但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些学生却嗤之以鼻,他们原想成为公务员或进入其他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可现实是专业对口的岗位几乎没有。“谁的事业需要我们去管理呢?”在他们看来,卫生、文教、体育等这些行业的管理人才,多是从专业岗位培养出来的,而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很多专业知识都不懂,所学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毕业后,他们要么考研转业,要么去当老师,或担任文秘的工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技术学也是让人眼红的专业,原本是培养关于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设计的人才。据中国传媒大学一位老师回忆,当时各个高校相继成立电教中心或电教馆,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一度成为就业的“领头羊”。

  “但现在连小朋友都知道怎么玩手机,教师的多媒体技能也相当普及。”这位老师说,有些脱离时代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反而成了“烫手山芋”,各个高校都急于甩掉。一些该专业学生也反映他们上的课程就是学学软件和一些理论知识,毕业找工作时就相对困难了。

  中国传媒大学大三学生吴姗目前就读的专业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主要做的就是针对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这门管理学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专业,虽然不在撤销名单内,而且在很多人心目中是热门专业,但吴姗却有些底气不足,“我们学的只是皮毛,什么都懂一点,真正到公司去根本不可能开发出一个系统来,毕业很可能找不到饭碗。”她说。

  国内一千多所院校的英语专业近来日子也不好过。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山西医科大晋祠学院和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分别撤销了英语专业,浙江省十几个院校的外语系也相继“关停并转”。

  中国传媒大学不少学生认为,在人人都懂一点英语的时代,“仅有一门英语是不够的”。

  公布的撤销专业名单也引来不少学生关注,他们细数这些年没用的专业,尤其是那些师资力量跟不上、老师照着课本念的课程,比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等公共课,专业知识枯燥无味、学起来更痛苦,“这些都是‘水课’,怎么不在撤销名单内?”

  高校扩张后遗症

  中国传媒大学北门右侧屹立着一座古香古色的三层小楼,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坐落于此。学院下设英语系、亚非语系、欧洲语系和大学外语部4个系部,创办已六十多年。此次对于撤销的10个小语种,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老师一直不事张扬,“这又不是什么好事。”

  满运涵是校友联系人,在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工作了30年。在他的印象中,此次撤销的小语种专业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开课,“世界语和越南语2000年后分别开过一次,招收的学生不到10人。”他说,有些小语种生源少,每隔两年或四年才招一届,屈指可数的学生像根“独苗”,也没有学长学妹。

  教育部2012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如果高校专业连续五年不招生原则上按撤销专业处理。“这些专业留着吧,有的年年靠调剂,高考填报志愿的学生最怕被调剂到这些专业,不如干脆撤销。”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一位老师表示,除了招生人数不够,这些专业的撤销还与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育质量下滑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息息相关。

  “这些被撤销的专业还有不少是当年盲目追逐热门跟风开设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专业大幅撤销这是近年高校扩招、大学滥设专业的结果。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接近适龄青年的15%。自此,各地高校开始大幅度扩大办学规模,一批专科升为本科,一些学院改成大学,各校新开的专业一时“遍地开花”。

  从专业设置来看,除了农业和军事专业,高校新增专业几乎拓展到所有领域,但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文科专业,比如社会科学、哲学、语言专业等,相对更受追捧,不仅理工院校开设人文学院,科技大学也设置了语言专业,就连艺术系,理工、财经、农业类等院校都在竞相开办,一度出现“千校一面”的盛况。

  中国传媒大学其前身为北京广播学院,最初只有新闻系、无线电系和外语系,到现在发展成传媒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下设17个学院,有90多个文科专业,而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开设的小语种专业也曾多达30多个,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旗鼓相当——上世纪90年代末,开设外语专业的学校从200多所扩展到1000多所。

  高校扩招的速度和幅度都远超计划和想象。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专业几乎不可控制地自由生长,专业数量从1998年249种增长到600多种。目前,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显示仍有506种本科专业。

  “一个专业热了,各个高校就一哄而上。”熊丙奇说,有的学校专业设置并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往往就是领导拍脑袋决定,先开了再说。这样一来,很多功利性强的学校缺乏长远规划,导致热门专业开设过多,专业人才供给超过社会需求,而本校专业又没有办出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素质不过硬,就业惨淡,转眼“热门”变成“冷门”,它自然面临被撤销的结果。

  一路高歌猛进的高校扩招直到2012年才放缓脚步。这一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针对当前影响和制约质量提高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围绕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

  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专业。

  “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应该停办了。”2018年11月3日,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的一番话引起众多专家共鸣。他称,“对学生发生作用的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我们要把课程建好,就是要消灭‘水课’,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在线  婚姻律师在线咨询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这些中国大学生还没毕”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