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法律>其他案例>提线木偶:香港零售业回暖背后的人民币与美元暗战

提线木偶:香港零售业回暖背后的人民币与美元暗战

时间:2018-7-17 11:01:16>跟律师谈谈<

      今年上半年,莎莎国际,这家香港的化妆品零售巨头,股价涨幅一度超过了90%,能在港股通中位列前十。虽然近期有所回调,其今年以来股价涨幅仍有50%。

  对于莎莎的表现,市场众说纷纭。“主流”的说法是业绩连续下滑三年后恢复增长;更宏观一点的解读则是赴港旅客增多,香港零售业整体回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这就要从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和莎莎独特的业务模式说起。见微知著,莎莎国际或许是透视港币、美元和人民币三角关系的一面镜子。

   联系汇率制:香港零售业起伏背后的汇率之手

  自1983年以来,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发钞银行以联系汇率事先向外汇基金缴纳美元,换取等值的港元“负债证明书”后,才增发港元现钞。

  金管局确定联系汇率为7.80港元/美元,并提供强方兑换保证7.75港元/美元和弱方兑换保证7.85港元/美元。联系汇率是基础货币的发行汇率,市场汇率可能偏离该基准,但在强弱方兑换保证区间内运行。

  也就是说,港元汇率固定在7.75-7.85港元/美元之间波动。港元与美元汇率相对固定,几乎可以看成美元的影子。当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波动时,港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也会同方向波动。这是硬币的一面。

  人民币与美元的关系,说起来就很复杂了。但是与今天主题最相关的是2005年的汇改,在那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民币也是锚美元的,很长一段时间,汇率基本上稳定在8.27左右。

  简单的说,当时港币和人民币都锚定美元,虽然汇率不同,但是人民币兑港币的汇率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波动,尤其对于普通的日常消费而言,小数点两位数之后的波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2005年汇改之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人民币开始锚定一揽子货币,虽然篮子里美元的成份还是大头,但波动开始加大。

  次贷危机之后,人民币对美元走强,一直到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度逼近6。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期间,港币由于联系汇率制的原因仍然与美元捆绑在7.8附近。

  香港是自由港,商品具有免税或低税优势,尤其是消费品。港币跟随美元对人民币贬值,让赴港消费非常划算,内地赴港游客数量猛增。

  影响内地赴港游客数量增减的因素比较多,比如内地居民收入增加,政策推动赴港手续便利化等。但数据显示,在各种因素中,汇率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

  例如,2010年8月之后,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持续走强,于2013年11月汇率达到峰值,在2015年7月之后持续下滑。

  与此同时,内地访港人次自2010年持续增加,于2014年达到峰值,并随着汇率走弱,在2015年及2016年出现负增长。

  访港游客是影响香港零售业的主要因素,而70%以上的访港游客来自于内地。

  2013年之后,内地访港游客数量下降,香港零售业行至拐点。2014-2016年,香港零售业总销货额连续3年下滑。

  而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赴港旅客增多,香港零售业整体回暖,也是伴随着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

  如果说,从整体零售来观察人民币兑汇率对香港的影响有太多干扰因素的话,那么莎莎国际就是一个更单纯而敏感的样本。

  回到莎莎国际,为什么莎莎对汇率如此敏感?这或许和它特殊的商业模式有关。

   莎莎国际:“水货”与汇率样本

  莎莎成立于1978年,最初是由郭少明与其妻子在香港铜锣湾经营的一家小型化妆店,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于1997年在港交所上市。公司有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于香港及澳门,有近70%的销售额来自于中国顾客。

  与万宁、屈臣氏等零售商不同的是,莎莎国际以平行进口为主要货源模式,以低于专柜的价格吸引顾客。

  很多投行在解读莎莎国际的平行进口模式时,使用了另外一个更直接的词——“水货”。“水货”其实是正品,并不是贬义词。而水货与行货的区别主要在于渠道不同:行货是特许分销商进口的、售后由特许分销商/品牌总部承担、价格受到总部统一管控;水货则是平行进口商独立从多渠道分批次购入、售后由平行进口商承担、价格不受品牌总部管控。

  凭借提供高性价比产品,莎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人民币兑美元走强的那几年,也就是2009年之后,莎莎业绩高速增长。

  财报显示:2009财年(截止3月31日)到2014财年,公司营收由36.35亿港元增加至88.59亿港元,增加了1.44倍;净利润由3.16亿港元增加至9.35亿港元,增加了1.96倍。

  另一个与汇率有关的因素,给了莎莎国际神助攻:当人民币相对于美元走强时,对于日元或者韩元等货币却在走弱。这出现了一个直接的后果:内地消费者到香港消费很“便宜”,而到日韩消费则相对“昂贵”。尤其是针对一些国际性的奢侈品品牌,同样型号的产品,以人民币计价,莎莎一度可以比日韩便宜20%以上。

  去香港“血拼”一趟,光价差就足以覆盖来回机票甚至旅游期间的吃喝玩乐开销。

  随着业绩增加,莎莎国际股价持续走高。2009年年初到2013年底5年间,莎莎股价涨幅超过10倍,到2013年底,莎莎国际总市值已经超过200亿港币。

  但是,2014年之后,情况逆转。人民币对美元(港币)贬值,而对其他货币尤其日元则走强,这让内地游客赴香港消费越来越不划算。情况变成了到日韩“血拼”一趟,差价足以覆盖来回机票,还能吃喝玩乐。

  2014年之后,受汇率影响,访港游客数量下滑,香港零售业总销货额下降,2015财年至2017财年,莎莎国际连续3年业绩下滑。

  公司股价从2014年初开始持续下滑,至2016年初,跌幅超过70%。与2013年的高点相比,总市值蒸发近200亿港元。

   业绩看美元脸色,莎莎国际是否还有第二春?

  2016年底之后,人民币再度走强,内地访港游客数量复苏,香港零售业总销货额月度同比增速从2017年3月开始转正,并在2018年2月之后,增速提升至两位数以上。

  莎莎国际业绩触底回升。2018财年,莎莎营收81.16亿港元,同比增加3.34%;净利润4.4亿港元,同比增加34.71%;毛利率由2017财年的41.68%增加至42.08%。

  随着业绩回升,今年上半年,莎莎股价涨幅一度超过90%。

  但是,大幅上涨之后,在今年5月人民币走弱背景之下,莎莎国际在2018年6月下旬开始深度回调,至今跌幅超过20%。

  截止2018年7月16日,莎莎国际总市值137亿港元,市盈率31.2倍,市净率5.52倍。

  大幅回调之后,莎莎国际是否会迎来第二春?

  回到开篇的那张汇率与股价走势对比图,也许这真的要看汇率的脸色。莎莎股价走势与汇率如此贴合,不得不佩服市场这个无形之手的精妙。

  莎莎只是一个缩影,人民币、美元和港元三者之间的关系,对香港经济的影响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香港只是一扇窗,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锚定谁,不锚定谁,对每个人的影响,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人民币、美元、欧元、日元、卢布……大国之间的货币博弈,正以想不到的方式重新分配着财富。

 

 

 

(注:本新闻来源腾讯网)

欢迎离婚咨询  交通事故赔偿标准  离婚律师  工伤认定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提线木偶:香港零售业”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