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法律>劳资纠纷>我就是不想加班,我有错吗?工作不再是“90后”生活的重心

我就是不想加班,我有错吗?工作不再是“90后”生活的重心

时间:2019-4-10 10:36:33>跟律师谈谈<

    人与人之间最直击灵魂的一句问候是什么?

  不是“你好吗?”,而是“你下班了吗?”

  这个春天,臭名昭著的“996工作制”再一次引发众怒。

  起因是“996.ICU”项目。这个项目由中国程序员发起,目的是抗议公司的长时间加班制度。

  所谓“996”,是指从上午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而“ICU”是重症监护室的英文缩写。

  “996.ICU”的意思就是:“上班坚持996,生病住进ICU。”

  在这个项目上,网友可以添加公司的加班情况,抵制无薪加班制度。项目成立一周多,已有近20万程序员表态支持。对无偿加班的“吐槽”也霸占了许多人的朋友圈。

  摘录几条如下:

  “程序猿是人类的朋友,请以它们的生命为重,善待身边每一只程序猿。”

  “怎么办?和老婆见面还没有和公司保洁阿姨见得多。”

  “是什么提醒我春天来了?不是那花、那草、那温暖的风,而是街上越来越密集的健身传单。”

  与此同时,来自大公司的反扑也很猛烈。

  “996.ICU”上线不久就被360、QQ、UC等中国公司的浏览器屏蔽,许多人不客气地批评:这届年轻人,就是吃不得苦。

  “996不过是提供一个选项,你愿意,就留下,不愿意,就离开。”

  “不认同公司制度的人,要么适应,要么反馈建议,努力帮助公司提升改进。跑出来嚼舌头,算啥?有种就赶快滚。”

  “只有对现状不满,但是自身能力有限的人才会去反对996。”

  两边针锋相对,剑拔弩张。

  有趣的是,激烈抗议“996”工作制的,大多是相对年轻的“85后”、“90后”,他们多是初入职场不久的新人;而认定“这届年轻人不行”的,多是“70后”、“85前”,他们已经熬过了职场新人阶段,上升到了管理层。

  难道是“屁股决定脑袋”,因为所处职位不同,所以呈现相反的观点么?

  没这么简单。公司领导们虽然身处“剥削阶层”,但他们也是从“劳苦大众”奋斗过来的,员工加班时的辛劳他们最有体会。甚至可以说,加班有多痛苦,当领导的最清楚。若不是当年忘我的加班,他们也混不成领导。

  人皆有恻隐之心,不能当上领导就翻脸不认“革命同志”了。

  事实是,这些猛烈批评年轻人的领导,是发自内心地认同加班。他们以自身的经历为最有力的论据,认为辛勤付出、认真负责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嘛。

  如果遭到反驳,他们一定会豪情万丈地回忆当年:“我年轻那会儿,比你们辛苦多了,这不是熬过来了嘛!”

  可对年轻人来说,过来人的经验总是那么苍白无力。不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升职加薪,这代人比前辈们更迫切地想要“财务自由”,只是对他们来说,工作已不是生活的全部,比起升职加薪,还有许多别的事儿,他们不愿割舍。

  直白地说,对“996工作制”截然不同的看法,来源于两代人的“代际冲突”。当“70后”老板遭遇“90后”员工,即便没有加班这档子事,他们也会因为别的什么产生分歧。

  已经成为公司中层或高层的“70后”、“80后”,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初期。这代人接受的教育是“爱岗敬业,辛勤付出”。对他们来说,工作不仅仅是上班打卡,还是他们获得社会与同辈人认同的凭证。

  换个不那么功利的说法吧。在许多“70后”、“80后”眼中,工作完全可能是生活的重心。在收入之余,工作能为他们带来成就感、满足感,职业赛场上的自我认同往往成为他们最在乎的人生追求。

  职业的荣光鼓舞着这代人,他们自觉自愿投身工作,为单位和行业辛勤付出。加个班,熬个夜,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么说来,那些教育“小年轻”的领导们并没有吹牛。他们在年轻时,的确靠着拼命加班换来了现在的收入和地位,这经历是他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引以为傲。

  在这一代老板眼中,轻轻松松地升职加薪不仅不可取,而且应该为人所不齿。他们经常产生疑问: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我们当年的干劲怎么就见不到了呢?

  那么,是这届年轻人不行么?

  “与上一代人相比,“90后”生活的社会更加多元,工作不再是“90后”生活的重心。这代人接触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接受的教育更加鼓励多元、支持个性,因而他们的精力也分散到工作之余的方方面面。

  我身边的很多“90后”朋友仅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不再是提供满足感、价值感的源泉。用他们的话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工作,而在更广阔的世界。比起工作,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投入时间、精力——这在上一辈人眼中简直是不务正业。

  与“70后”们不同,当下的年轻人已不再如父辈那般生活在“集体主义”时代,他们个性更加张扬,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和自己相关、而不是和集体相关的事情上。

  社会文化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一代人的追求,为这代人烙上明显的时代印记。最直接的体现是人的“自我认同”。

  如果说“70后”、“80后”还有比较强的“职业认同”,那么“90后”、“00后”就更倾向于“消费认同”了。

  如果差别还不够明显,我们不妨再往前追溯十年。拿“90后”和“60后”做个比较。与父辈们相比,“90后”是如何定义自己的?

  父辈们介绍自己时会说,我是个记者,或者我是个老师、我是个大夫。而“90”后们很少往身上贴职业标签,他们更愿意说,我是个文艺青年、我喜欢看《权力的游戏》,或者我是巴塞罗那的死忠、我喜欢嘻哈音乐。

  你看,差别多么明显。父辈们是在工作中定义自我的,很自然的,工作成为他们生活的核心;而“90后”们看重的恰恰在工作之外:我从什么地方挣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把钱花在什么事情上了。

  对这代年轻人来说,相同职业的未必是同道中人,有相似爱好的才是。

  我们可以举个更典型的例子:穿着。

  九十年代以前,人们的穿着还非常“职业化”,换句话说,从一个人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就能大概推断出这个人是哪个行业的。

  比如留分头、打领带的多是国家干部;穿淡蓝色工作服的是工人;而警察、军人乃至公交车售票员,只要单位发了制服,人们就乐于穿在身上。不光工作日这样穿,周末和节假日也保持一致的穿衣风格。

  这说明什么呢?在当时,职业是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标签,人们会通过穿衣打扮来告诉周围的人:我是干什么的。

  时至今日,再到街上瞧去,还能通过穿着来分辨不同职业么?穿西装的不一定是干部,可能是房产中介;穿球鞋、牛仔裤的也不一定是学生,可能是下班路上的某位领导。

  人们想要展示给外界的不再是自己的职业,而是自己的个性:我是个很“潮”的人,或者我是个很“高冷”的人,我是个特别的人。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中长大,年轻人当然不愿意把精力都放到工作上:只是工作哪还有个性呢?

  并不是说,工作不能带来快乐与满足,许多工作依然有趣、有意义;也不是说升职加薪不再充满诱惑,“成为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依然是年轻人不懈追求的目标。

  只是,很难再把这代年轻人捆在工作上了。在工作之外,他们有太多想去做的事。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一周工作6到7天,他们哪还有机会张扬个性、展现自我呢?

  所以,“90后”抗争“996工作制”,看起来是在抱怨繁重的加班任务,实际上是在焦虑流逝的青春。在他们看来,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正被工作无情吞食,再不抗争,可就要老了。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在线  婚姻律师在线咨询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我就是不想加班,我有”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