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拯:各地经济半年报湖北表现亮眼,不仅6.2%的经济增速居于中部首位、排在全国第三,而且出口、消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等都实现了大幅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现在,“支点”的底气越来越足。
艾丹:胜负之征,精神先见。在荆门,有一种“奔跑精神”,一个月拼出2000亩净地交付一家锂电池企业;在孝感,有一种“321精神”,一段时间内平均每天签约3个、开工2个、投产1个亿元项目,形成产业发展的“滚雪球”效应。
这些精气神背后,是一种笃定。党中央对湖北的定位,就是湖北发展的方向。方向越清晰,行动越坚定。扩大内需与优化供给两端发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一体推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手并用,作风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共同形成了上半年湖北经济发展的气势。
李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各地都在做,湖北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艾丹:“融合”有载体、有机制,才能真正落地。湖北发力推动的三大体系建设是一个观察窗口,即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链条攻关、高校创新体系。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中打头的“光芯屏端网”,就催生了大量的产教融合。
李拯:关键还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才能把科教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艾丹:以重大任务为牵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为了突破汽车芯片“卡脖子”难题,东风公司牵头组建“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组织包括多家高校院所在内的科研人员协同攻关。树立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就自然能够以目标任务为牵引统筹各种资源,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的协同机制。
李拯:从横向对比来看,与人们印象反差最大的,当数湖北的外贸表现。进出口总额首破4000亿元,出口同比增长38.5%,在国际经贸形势严峻背景下,取得这一成绩殊为不易。作为内陆省份,湖北如何实现外贸的“逆风飞翔”?
艾丹:交通便利是基础。在湖北的花湖国际机场,“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45条国际航线形成全球8小时交通圈,实现“一夜达全国、隔日达全球”。在交通互联之外,新兴产业的成长也是关键因素。比如,锐科激光研发的激光器支持40米长光缆定制且不衰减,而欧美同类产品仅支持20米,这种技术代差使欧美客户即便承担高关税仍坚持采购。这表明,内陆地区摆脱传统的区位思维,通过“研发本地化+市场全球化”构建竞争力,也可以走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路。
李拯:这其实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重庆果园港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通江达海,湖南怀化国际陆港开拓跨境国际物流大通道……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日益成形,内陆也可以超越地理限制成为开放高地。率先抓住新兴产业机遇的省份,则能够逆势上扬。比如,安徽崛起成为汽车出口第一大省,江苏工业机器人出口大幅增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赛道上构筑竞争力,是获得产业竞争优势、抵御外部冲击的“护城河”。
艾丹:湖北的发展也得益于“在大局下行动”。湖北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联手打造“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运河上的鄂湘赣”“科创链上的中三角”,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着眼全国发展湖北。
李拯:从一域之变可以观全局之新,从湖北的“逆袭”可以观察中国经济的新机遇、新趋势。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带来新机遇,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顺畅流动,改变着既有的产业布局、内需格局;产业追“高”向“新”带来新机遇,后发省份可以借助新的产业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机遇,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协同联动更加紧密,打开新的发展空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不仅要看到困难,更要敏锐捕捉中国经济的新动向,谁先抓住新机遇谁就能够在未来占据主动、实现更大发展。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9日 05 版)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离婚律师咨询 在线律师 咨询律师 律师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