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其他案例>法治越昌明,社会越文明

法治越昌明,社会越文明

来源:云法律网站时间:2025-10-14 9:24:07>跟律师谈谈<

    从一名法学生,到一名真正的法律工作者,是一个把“纸面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的过程。这些年,从监狱民警到律师再到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经历职业身份多重转变,年复一年浸泡在法律实务中,我愈加懂得,社会这门法学课博大精深,是永无止境的实践课。

  法谚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从法律文本走向实践,刚与柔、广大与精微,现实的复杂性由此展开,法治的生命力不断丰盈。

  宣讲减刑政策是管理改造服刑人员、传递司法关怀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我还是狱警时,曾注意到一名服刑人员,由于心理障碍、家庭关系紧张等原因,他始终对减刑政策漠不关心,白天在车间发呆、晚上在监舍发呆。“别只念叨减刑政策,先看看他心里缺啥”,一名老前辈支招。走访他的家庭,说服家人探望,他的眼神里终于起了波澜。有触动,才有可能改变。有效的改造,绝不止于政策说教,而是要唤起他们内心对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

  对我来说,这一课的启示还不止于此。我更加懂得,法治的力量,既在于雷霆万钧的震慑,也在于春风化雨的唤醒。法律人要修习的,不只是如何运用、适用法律,也是如何让法治实践更有温度。

  温度,藏在法理情的平衡里。这种平衡,不是妥协,而是让正义落地的过程。做律师时,我曾遇上一起房产纠纷:3名八旬老人围着一张新中国成立前的房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做好倾听者,待他们的负面情绪逐渐消解,再在纸上画出关系图,用大白话把“赡养老人”“家庭互助”的情分糅进法条,他们紧锁的眉头一点点舒展开来。

  人们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是因为,家事案件中,许多当事人带着情绪,且涉及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常常剪不断、理还乱。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一团乱麻中快速找到线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法理情交融中找到最优解。有时候,一句话,就可能打开一个心结;一句提示,就可能将一个矛盾化解。从解“法结”到解“心结”,法律实践追求的,不仅是自身逻辑推理的周延和自洽,还包括精神内涵和价值判断的传递。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法律援助,正是一项更好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面向的是弱势群体,干的是兜底线的事。在援助中心,我们见过有人因一起交通事故家破人亡,有人因侥幸心理身陷囹圄……为了更好地服务受援人,我编制了一份3万余字的法律援助工作指引。身边的同事,有的常年扎在接待大厅,有的时时奔波在宣讲路上。大家忘记辛苦,却把每个当事人的遭遇放在心尖上称量。

  有人对法律职业带有“精英滤镜”,其实身处基层法律服务一线,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农民工当事人拿到工资时的笑脸,受援人说出“以后遇事知道找法了”的笃定,正是一个个这样的瞬间支撑着我们向前。我们的头上没有聚光灯,但能用专业知识为无助的个体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程路,自己的生命也因此闪光。

  法治越昌明,社会越文明。我们这代法律人,有幸见证全面依法治国的壮阔进程,也真切感受到,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在不断提升,解决问题靠法的氛围不断浓厚。最重要的法律,铭刻在每个人心间。当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当人们的法治信仰愈发坚定,法治中国的大厦才会巍然耸立。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4日 05 版)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在线  婚姻律师在线咨询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法治越昌明,社会越文”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