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其他案例>院坝里话民生 沟通中办实事

院坝里话民生 沟通中办实事

来源:云法律网站时间:2025-10-16 9:37:37>跟律师谈谈<

   “以前乱搭乱建的都整改了,绿地也在建设中,现在走在小区里,敞亮多了!”云南昆明市官渡区阿拉街道昆铁惠民小区,居民李小屏指着楼下正在建设的绿地一角,向来访的政协委员念叨着变化。

  这处曾让居民“又气又无奈”的公共绿地,如今成为邻里休憩的“幸福角”,这背后是云南省政协以院坝协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由云南省政协牵头指导、各级政协联动组织,以院坝协商为载体,云南省将政协协商平台“搬到群众家门口”,听民声、解民忧、聚合力,以“小事协商”撬动“治理提质”,推动政协协商与群众自治实现深度融合,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搭建协商平台,推动问题解决在源头

  在昆铁惠民小区三合院,919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一度成为部分居民的“私人领地”:有人将空间隔起来种菜养鸡,还有居民堆放旧家具、废纸箱,好好的小区绿地却变成了“杂物院子”,邻里矛盾不断。

  “这块地空着也是空着,凭啥不让养鸡?”“绿地是大家的,你家堆着杂物多影响环境。”今年5月,官渡区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毕兰带着“规范圈绿行为  共建宜居家园”调研组入户走访时,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争端背后的分歧。

  调研组逐户记录下居民需求:部分老人希望有“种菜空间”,年轻人盼着“休闲绿地”,上班族担心“整治后反弹”。在掌握情况后,首场座谈会就在小区里的凉亭召开了。“破解这一‘圈绿’困局,需要社区激活居民自治活力,在‘还绿于民’与居民需求间找到平衡点,以‘共建共治’化解利益矛盾,也需要职能部门主动履职、督促整改,更需建立公共空间长效保护机制。”毕兰说。

  “谁来管?怎么管?如何治?”围绕这三大问题,区政协委员、街道职能部门负责人、社区两委成员、居民代表、物业代表齐聚一堂,最终敲定《小区绿化管理公约》:物业每天巡查记录,社区每周监督反馈,街道每月联合执法;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新增花架、路灯等设施。

  走出会场,走进农家院坝、社区广场,到更贴近群众的一线场景搭建协商平台,院坝协商正在云南各地持续推广。协商平台多选在群众聚集多、现场感强的小广场、凉亭里、院坝中,让大家能放下顾虑“掏心窝”;互动式的沟通模式,更让职能部门能当场倾听诉求、即时回应疑问,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这背后,是云南省政协立足实际的主动作为—通过推动平台载体下沉、工作指导下沉、履职活动下沉,将履职重心向基层延伸,让政协力量真正扎根在群众需要的地方。

  如今,这样“零距离”的协商场景已遍布云岭大地。迪庆藏族自治州政协通过院坝协商助推各民族共建和谐社区。保山市政协通过聚焦咖啡等特色产业持续开展院坝协商,推动基层治理与乡村全面振兴同步发展。

  一个个扎根一线的协商场景,为群众搭建起表达诉求、传递心声的畅通渠道,更给政协委员提供了扎根一线、为民履职的全新舞台,让多方力量在协商中凝聚起治理合力。

  聚焦重点难点,以“小协商”撬动基层“大治理”

  “家里老人行动不便,想理发要走不少山路,能不能想想办法?”“村里的路太窄,大车都进不来”……在云南的乡村院坝里,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群众迫切的需求。

  云南省各级政协以“小协商”回应“大民生”,从关爱老人到产业就业帮扶,从人居环境改善到法治宣传教育,让每一次协商都成为凝聚共识、激发活力的过程,以“小协商”撬动基层“大治理”。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田心乡撒扒拉村,“小协商”的力量正切实改变着当地老人的生活。该村共有83名60岁以上的老人,“看病难、办事难、孤独感”是老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村里大半老人的子女都在外打工,洗衣做饭全靠自己,有的老人甚至在生病时无人陪伴和照料,发生安全隐患的概率太大了。”在撒扒拉村幸福小院内,一场院坝协商正在进行,村民杨学的声音里带着急切。旁边的老人立即补充:“我自己一个人住,家离村卫生室、乡卫生院又远,看病太不方便了。”

  “以老人需求为核心开展‘小协商’,针对其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困难,以协商为桥梁实现治理资源与民生需求的精准匹配,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武定县政协副主席熊自禄带领调研组进村后,很快确定了问题清单。

  通过协商,撒扒拉村的“小家政”“小药箱”“小代办”等工程正式推行:网格员与老人结对定期上门探视,乡卫生院每月带医带药上门并为慢性病老人建立健康台账,村干部定期入户帮老人网购、代交话费。

  “通过这样的院坝协商,我们就更能摸清困难到底难在哪、难到什么程度,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就更有针对性、更精准。”熊自禄说,“乡卫生院、民政、人社等部门一起加入协商,村民们的问题当场就能和职能部门对上线,让村民切切实实看到,协商不是走过场,说的事有人管。”

  “小协商”的触角覆盖着民生实事与产业发展的多个维度。紧扣民生实事,昆明市五华区政协通过协商助推老旧无人管理小区建成民生服务驿站,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便利服务;曲靖市沾益区政协以“办好一餐热饭”为主题开展协商,切实解决社区老年人“吃饭难”的现实问题;聚焦特色产业,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政协通过协商助力松子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政协则围绕盘活古村落开展协商,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让老村落焕发新活力。

  群众关心什么,政协就组织“议”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政协就协调“帮”什么。围绕基层治理难点、群众关心热点、人居环境盲点、特殊群体堵点、易返贫乡村发展痛点,“小协商”正在云南不同场景下持续释放治理效能。

  推动成果落地,打造特色协商品牌

  走进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7座廊桥横跨其间,已然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2022年的一场院坝协商。

  当时,政协委员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就改善交通、美化环境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充分交流、坦诚沟通,最终达成共识,促成了廊桥建设。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座廊桥拔地而起,不仅切实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更为乡村增添了新的景致。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出现,廊桥周边缺乏配套设施,卫生无人管理,摊位随意摆放,甚至还有车辆乱停乱放,影响了廊桥的使用体验和乡村风貌。

  两年后,院坝协商再次启动,各方代表重新汇聚,共同谋划解决方案。“上次协商后,大家有了饭后散步的地方都很高兴,但现在有些人随手乱扔垃圾,希望能加强卫生管理,增设一些环保标识,多放置一些垃圾桶。”“希望能加强摊位管理,规范周边停车。”有了此前院坝协商的基础,协商议事会成员、群众代表都更加主动开口谈问题、提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和建议,市场监督管理所、综合执法中心、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逐一进行回复。这一次协商后,不仅完善了廊桥周边的配套设施,还催生了热闹的“花桥晚市”。

  这场跨越两年的院坝协商,从最初解决群众出行难题,到后来打造乡村文化地标,再到培育特色夜市经济,生动诠释了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强大力量。

  为了让院坝协商的成果真正落地见效,云南各地政协纷纷探索创新机制,扎实做好协商“后半篇文章”。保山市出台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回复工作办法,主动谋求“再协商”,确保每一项共识都能落到实处;玉溪市政协建立跟踪督办机制,在2024年的院坝协商中,有127条协商建议直接转化为提案;曲靖市麒麟区政协建立“协商成果落实红黑榜”,推动民生实事落地。

  同时,云南省政协建成数字政协“院坝协商信息管理系统”,基层政协可实时更新院坝协商行动工作动态;省政协则及时对院坝协商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利用远程视频开展工作培训,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抓两头促中间”精准施策,推动院坝协商提质增效。

  云南省的政协院坝协商取得了丰硕成果,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院坝协商4900多场,助推解决实际问题1.46万余个。目前,云南省16个州市政协均出台“院坝协商实施意见”,将“火塘议事”“边寨协商”等形式纳入院坝协商设计框架。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协商品牌,让协商民主在云南深深扎根、开花结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坚实力量。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6日 18 版)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离婚咨询  交通事故赔偿标准  离婚律师  工伤认定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院坝里话民生 沟通中”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