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间,上市公司业绩开始“加速爆雷”,据统计,共计58家上市公司发布预亏公告。而最近三天,已有90家公司发布预亏公告,按照预亏上限来看,其中68家预亏超1亿,预亏超10亿的有24家,预亏超20亿元的有9家。值得关注的是,大幅计提商誉成为业绩亏损的一大原因。数据显示,预亏超过20亿元的9家公司中,8家提及了计提商誉减值。其中,市值不足36亿却预亏超过33亿的华录百纳,拟计提商誉减值准备3.5亿元左右;ST中南拟计提约15亿-17亿元的商誉减值准备金。
应该如何看待上市公司扎堆计提商誉减值?投资者又该如何规避风险呢?央视财经记者高国徽进行了分析:
一、个股密集爆雷,对市场杀伤力渐小
近期一些个股密集爆雷,主要原因是,根据规定上市公司业绩变动超过50%的要在1月31日之前公告,所以近期业绩变脸公告比较多,但是由于市场已经有所预期,同时不少个股股价已经大幅下跌,业绩变脸对市场影响力变小。昨晚的人福药业今天估计低开高走,中国人寿今天股价也跌幅不大。
二、问题公司应区别对待
问题公司情况不同,要具体分析。有些公司本来想做好,但是由于方法不对,采用高杠杆大肆扩张,加上管理不善,在宏观去杠杆背景下资金链断裂,这种公司恢复元气需要时间。
对于花样收购题材炒作公司要远离,比如乐视网:做视频,但是视频收入低于购买版权的费用;卖超级电视,每台要补贴500元才能卖出。这样的公司盈利模式就很难持久。对于由于经济周期下行造成业绩下降,但公司基本面良好的公司,投资者可以逢低介入。
三、防范“黑天鹅” 远离绩差股
在资本市场,预期非常重要,黑天鹅很难预测,但是可以做预防。
所以我们强调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投资者要多研究公司基本面,对于主营清晰业绩良好,股息率高的公司多加留意。
比如茅台、五粮液,家电股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等。相反,对于绩差股题材股平庸股要远离。持有好公司,做时间的朋友。
机构观点:商誉减值压力继续上升
此前的多期机构观点我们曾经提示过2018年报的商誉减值风险,如今,多份年报预告显示商誉风险或集中到来,央视财经梳理A股巨额商誉的由来与影响,一起通过各方机构的分析与解读来了解一下。
申万宏源认为,A股存量商誉的快速累积始于2014年的并购潮。A股上市公司并购在2014-2015年期间井喷,两年间重组案件数增加了237%,总金额增长355%,创业板是其中的主力。并购潮的结果就是,A股总体商誉从2013年底的2034亿元,增长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14484亿元,创业板的商誉从2013年底的149亿元,增长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2761亿元。
商誉减值一般由并购方业绩不达预期导致,创业板的压力最大。2013年全年仅发生商誉减值16.6亿元,2017年这一数字就已经高达363.6亿元。2018年中报发生了49.6亿元的减值,值得注意的是,往年的中报中几乎是没有减值的,这预示商誉减值的压力还将继续上升。 如何规避商誉减值风险股呢?东方证券认为,大额商誉减值常发生于:频繁的高溢价收购、拥有高额商誉公司的业绩对赌期末期,而相关案例数目正在逐年走高。根据统计,近五年来在签署对赌协议的并购案例中,实际利润低于承诺利润的案例2015年仅为88个,2017年已经达到266个,2018年是众多并购项目业绩承诺期的最后一年,预计不达预期的案例还将上升。
存量商誉占比越高,减值概率就越高。从板块来看,根据中信证券的统计,创业板商誉占净资产+净利润的比重最高,达到17.7%;从行业来看,存量商誉占比超过10%的行业有传媒、餐饮旅游、计算机、家电和医药。根据申万宏源的统计,以实际减值总金额和公司数计算,商誉减值主要发生在传媒、TMT和医药生物等行业。
尽管本月初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商誉摊销”,但中信证券认为,商誉摊销短期很难有实质性进展,同时,根据计算,全部A股在2017年商誉减值占上一年商誉总规模为3.5%,按照这个比例,摊销年限不低于30年才能缓解A股的商誉减值压力。
新闻多一点:
商誉减值是指对企业在合并中形成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后,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商誉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是指企业获取正常盈利水平以上收益(即超额收益)的一种能力,是企业未来实现的超额收益的现值。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咨询热线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