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表示,利率方面,关键在于引导实际融资成本下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8月LPR改革不仅释放出利率并轨提速的信号,还使市场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降息预期。
降准来的如此之快。9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下称“国常会”),其中“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的提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话音未落,两天后,央行便宣布2019年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
除此之外,为促进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再额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事实上,此次国常会的口吻相较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略有不同。
中央政治局会议此前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本次国常会则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要增强紧迫感”。同时还强调,“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这和之前单独提及“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口径上也有了一定区别。
“一季度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结构性去杠杆’,去掉了‘六稳’的表述;二季度中央政治局会议重提‘六稳’,但位置大幅后移,放在‘有效应对经贸摩擦’后面;现在则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意味着政策重心重回稳增长。”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王静文对此表示。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次国常会呼应了8月31日金稳委会议所提到的“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等要求,而提到的“普遍降准”更是配合的举措之一。同时,国常会要求今年限额内专项债要在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形成实物工作量;而且要求提前下达额度的专项债资金,重点用于铁路、轨交、电网等基础设施,稳增长意图明显。
降准释放9000亿资金
在国常会释放“普遍降准”信号之后,9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决定于2019年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的法定准备金率为6%,是金融机构中最低的,已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此次全面降准不包含这三类金融机构。
降准是否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上述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与9月中旬税期形成对冲,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而且定向降准分两次实施,也有利于稳妥有序释放资金。因此,此次降准并非大水漫灌,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此次降准对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利好是显而易见的。据了解,此次降准释放资金约9000亿元,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还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可以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定向降准则是完善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三档两优”政策框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服务基层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尽管市场上对于降准已有预期,但是这个速度还是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事实上,国常会召开之后随之降准,已经有多次案例。2018年6月20日国常会提出定向降准后,随后的6月24日央行宣布降准。再往前,2017年9月27日,国常会决定“采取减税、定向降准等手段,激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3天之后,也就是9月30日,央行正式宣布定向降准。
“目前来看,为了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特别是加大地方专项债发行力度,再次实施降准符合预期。”章俊说。
那么,降准之后,降息还有多远?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利率方面,关键在于引导实际融资成本下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8月LPR改革不仅释放出利率并轨提速的信号,还使市场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降息预期。
沈建光认为,未来央行通过下调MLF利率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的“降息”方式是比较确定的,可以期待近期落地。原因在于,新的LPR形成机制通过LPR与MLF利率挂钩、增加报价行范围、增加长期限品种等措施,使报价行的加点行为更具代表性、更加市场化;同时LPR本身作为市场利率,也保持了与政策利率的联动性,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逐步引导实际融资利率下行。
“LPR下行的空间仍需要降息等落地才能打开,这需要通过下调MLF利率助力LPR下行,从而达到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刺激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国内需求的目的。”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加大、通胀压力回落后,9月或成为央行跟随美联储降息的合适时点。
“六稳”表述升级
此次会议中将“六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上,这和此前两次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相比,表述“升级”。
事实上,自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重提“六稳”以来,近期高层的政策表态与部署越发频繁。在王静文看来,这意味着政策重心重回稳增长。
此次国常会提出,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首先要多措并举稳就业;其次保持物价总体稳定;第三要切实落实简政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第四要着眼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进一步稳投资;第五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并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最后要压实责任,增强做好“六稳”工作的合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9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表示,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平稳区间;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促进形成强大国内消费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改革步伐,优化营商环境。
近日公布的8月制造业PMI指数显示,今年8月PMI 49.5,较上月继续回落,加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外部因素,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在这种背景下,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以托底经济的市场预期愈发强烈。
调结构补短板意味浓厚
在本次国常会“圈定”的六大逆周期调节工具中,专项债无疑是重头戏之一。
国常会指出,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督促各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而为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会议确定,要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
王静文表示,在当前“稳增长”基调下,上述举措有利于及时补充专项债“弹药”,结构调整和补短板的意味较浓。
“2019年地方债券发行速度比往年提升,今年上半年地方债券发行的新增债券和再融资债券占比较高,尤其是新增债券,对稳经济、稳投资、稳基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金融中心主任赵全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去年12月底,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2019年以后年度,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其中包括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
由于提前下达,今年专项债落地迅速,截至8月底,各地已组织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8950亿元,占全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94%。其中,一般债券8893亿元,占全年新增限额的96%;专项债券20057亿元,占全年新增限额的93%。
在赵全厚看来,今年下达额度的时间比去年更早,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更早开始准备,方便在明年年初更好使用专项债。
不过,下达不代表发行,具体发债时间,还需要全国人大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今年6月《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本次专项债可作重大项目资本金不仅限于高速公路、供电、供气项目,还涉及农林水利、污水垃圾处理、冷链物流,甚至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扩围明显。
按照要求,要将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明确为符合上述重点投向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
允许部分专项债作为资本金,将撬动更多的投资,有助于基建的回暖。“目前来看,年内稳增长的抓手还是基建补短板。随着近期相关政策出台和加快落地,预计基建投资增速会企稳回升,四季度会温和回升至6%左右。”章俊表示。
(注:本新闻来源腾讯网)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离婚律师咨询 在线律师 咨询律师 律师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