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巨野县核桃园镇的蒜田里,一片繁忙景象映入眼帘。蒜农们弯着腰,小心翼翼地掘起一垄垄紫皮大蒜。颗颗蒜头饱满壮硕,深紫色的表皮在阳光的照耀下油亮发光,不一会儿,沉甸甸的大蒜便铺满了田间地头。这热火朝天的场景,正是巨野大蒜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发布公告,认定“巨野大蒜”为地理标志产品并予以保护。这一消息,标志着巨野县成功实现该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地理标志产品的“双认证”突破,为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再添一张“金色”名片。目前,巨野县地理标志产品阵营已扩充至2个。
作为全国重要的大蒜产区,巨野县早已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格局。全县大蒜种植面积达40万亩,年产鲜蒜60万吨。这里的大蒜之所以备受青睐,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禀赋与科学种植。“巨野大蒜”头大瓣齐、蒜香浓郁、皮厚耐储,这样的独特品质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脱颖而出,强势占据国内外高端市场,高端市场及出口率超85%,占全国大蒜出口总量的15%。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赋能。巨野县将大蒜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外贸外资工作专班,推行县领导包联重点企业制度,每周召开企业恳谈会,搭建起政企“零距离”沟通桥梁,让企业的诉求能够及时得到回应。县政府先后出台系列指导性文件,从规划布局到政策扶持,为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通过全国省市展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知识产权年会等活动平台加大品牌推介,让“巨野大蒜”名片越擦越亮。
“市场监管部门主动作为,将地理标志保护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地理标志的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挖掘、培育优质产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帮扶企业与农户提升品牌价值。”巨野县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县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刘欣表示,在“地理标志 + 企业商标”双品牌战略推动下,该产业惠及全县12万农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
在产业实践中,巨野县各镇街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陶庙镇依托6.8万亩耕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2万余户农户年增收超万元。全镇培育出16家龙头企业,建成3.5万吨冷链仓储设施,鲁裕冷链物流中心的预冷锁鲜技术可将大蒜储存期延长至10个月,错峰销售提升附加值30%。
核桃园镇马庄村则通过“支部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模式实现逆袭。借助沤山脚下独特的水土条件,该村紫皮大蒜因“24小时蒜泥不变色”“三伏不变质”成为抢手货。2024 年,马庄村集体收入19.3万元,其中大蒜产业贡献超六成。村支部书记马团结介绍:“村民不仅通过种植增收,还能在村内分拣点务工,月收入达3000元,‘家门口就业’成了新常态。下一步我们将规划建设冷库与大蒜文化园,探索‘蒜旅融合’新路径。”
近年来,巨野大蒜产业加速迈向高端,构建起“田间直达全球餐桌”的全链条体系。目前,巨野大蒜品牌价值突破20亿元,“一蒜一码”追溯系统严把质量关,出口版图已覆盖全球百余国,大蒜保鲜出口连续十六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在深加工领域,蒜粉、黑蒜等高附加值产品年产值达13亿元,产业链持续攀升。小小的蒜头,已然成为巨野县富民增收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婚姻律师在线咨询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