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伫立于何尊前,久久凝思。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
3000多年前,诞生于“西土”的“蕞尔小邦”周族,开启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关中西部地区是周族演绎“旧邦新命”的大舞台,也是周人“宅兹中国”的根据地。周族和周文化的兴起,历经立族、立朝、立教三大阶段,具有丰富的文明史意义——立族是生存权,立朝是执政权,立教是文明权。纵观中国古代社会,唯有周人能够兼顾立族、立朝与立教,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周人立族,拉开了中国漫长农业社会的历史序幕,孕育了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勤劳务实、坚韧不拔的文明基因。周人的始祖姬弃是姜嫄之子,因为“好耕农”,能“相地之宜”,被帝尧举为“农师”,周人由此立族。周族发展史上的关键三步“后稷之兴、公刘复兴、古公勃兴”都根植于举族上下“务耕种”的正确抉择。由此,周人的圣贤早已总结出“民之大事在农”的历史经验,圣人周公更是反复告诫贵族子弟要时时保持“知稼穑之艰难”的历史警觉。
周人立朝,是励精图治、以弱胜强的成功典范,开启了中国政治与文化重大转向的“殷周之变”。周人自己总结“小邦周”克“大邑商”的奥秘就在于“世有哲王”——古公亶父、季历、文王和武王四代族长励精图治,接续奋斗,终于完成“革殷”受天命的壮举。在这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周人统治阶层深谋远虑,动静有度,伏则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动则雷霆之威、千钧之力,显示出高远的政治谋划力和超强的政策执行力。
古公亶父居豳(今陕西旬邑、彬州一带)时,周族屡屡遭受戎狄的欺负骚扰,国人“皆欲战”,唯有古公审时度势,避其锋芒,举族迁居周原(今宝鸡扶风、岐山交界处),不但避免了被戎狄灭族的危险,更通过与当地豪强姜族联姻结盟,从而迎来了周族发展壮大的新机遇。季历即位后,通过与商王室联姻,换来了本族跻身于商王朝统治阶层的机会。文王时期,一方面“伐九邦”以压服周边部族,另一方面“礼下贤者”,招揽四方豪杰,形成了“近悦远来”“济济多士”的生动局面。武王即位后,排除万难鼓动三军渡过黄河,赢得了牧野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营建洛邑是周人立朝、“宅兹中国”的关键举措,珍藏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国宝何尊,完整记录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宅兹中国”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的奠基性事件,是中华文明从“何以中国”走向“何以一统”的关键一步。
周人立教,是以“万世治安”为目标,以“制礼作乐”为手段,以制度创新带动文化创新,创造出礼乐文明的中华文明新形态。周人“三立”,以立教最为不易,也最宝贵,彰显了周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卓绝的创新能力。以武王、周公为代表的周初执政者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深谙“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的道理,通过对王朝兴亡“殷鉴不远”的反思,彻底改造了殷人的天道观,总结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治乱之道,强调“以德配天”才能获得统治的合法性,在文化传统上从殷人的尚“鬼”转向了周人的尚“文”,在为政理念上从殷商王朝“率民事神”的神权政治转向了西周王朝“敬德保民”的民本政治,实现了中华文明人文化、理性化的重大转变。
近年来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表明,宝鸡周原遗址就是周人崛起的圣地、西周王朝的圣都——宗周,堪称“礼乐文明摇篮,德政思想渊薮”。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能够有机会在周原遗址开展工作,触摸历史,感悟文明,何其幸也!而周人崛起的启示也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作者为西北大学校长)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3日 07 版)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离婚律师咨询 在线律师 咨询律师 律师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