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法律>其他案例>闹乌龙的“14岁神童”事件 有着怎样的社会土壤

闹乌龙的“14岁神童”事件 有着怎样的社会土壤

时间:2017-12-12 10:20:17>跟律师谈谈<

     近日,来自山东莱阳的“14岁神童”李某被麻省理工学院提前签约的消息在网上热传,并且质疑声不断。针对此事,莱阳教体局最新通报了对该事的调查结果,称由于核实不严,导致12月1日发布的“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李某某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成功签约”为失实消息。对事件中的相关责任人员,将认真调查,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自小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6岁时,开始研究软件,自主设计了一个一键式关闭学校电脑的程序;8岁,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网站,自主研发了云计算平台……这是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官方微信上此前对李某成绩的介绍。能够有如此突出表现,确实堪称“神童”。

  但最新的调查结果表明,所谓的“14岁神童”原来不过是一个“乌龙”。按理说,这样的乌龙事件本不该出现。比如,李某本人展示的部分与高校的往来邮件中,落款、发件人等信息都不规范,参加的多项活动也无法查到主办方信息,只要稍加核实,就能证伪。

  出现反转的“神童”事件,以往也发生过。这些被过度“包装”的“神童”,要么是出于考试加分伪造成绩,要么是教育机构的推波助澜,可这起事件的特殊性在于,它经由了当地教育部门的背书,给社会公众造成了较大的误导,即便是“核实不严”,也应该严肃追责。

  个案之外,这一事件可谓是再次对社会由来已久的“神童情结”的一次嘲讽。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就有“伤仲永”的案例,可现实中,社会的“神童情结”却依然根深蒂固。这不仅包括一些教育机构习惯以“神童”概念去为自己的教育方法做加持,也表现在学校和教育部门对“神童”的追捧。如这起事件,“14岁神童”爆得大名,就源自当地教育部门的主动“报喜”。

  对不少家长而言,虽说培养“神童”的动机不一定那么明显,但是尽量让孩子变得“全能”,超越绝大多数同龄孩子,却是不少家长潜意识的流露。如为孩子报各式兴趣班,追求“全才”式培养。前些年流行的奥数热,其实追求的也是对孩子进行提早“开发”、超前教育,以激发“神”的一面。这种培养“神童”的心态一旦走向极端,就变成了“揠苗助长”,不仅违背教育规律,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有学者说,学习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可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希望孩子变得更复杂、超越“常人”的想法似乎深得人心。这正是“神童情结”所对应的社会土壤。所以,“14岁神童”事件的真相有了,但社会要真正剔除“神童情结”,或并不容易。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咨询热线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闹乌龙的“14岁神童”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