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法律>行政案例>对违规恶性抢生源、违规炒作高分就应该明确说不

对违规恶性抢生源、违规炒作高分就应该明确说不

时间:2019-6-26 10:23:28>跟律师谈谈<

   6月24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函称,浙江大学存在违规招生宣传行为。6月23日,浙大招生处处长接受采访时表示,“浙江全省前100名考生报考浙江大学的考生,浙大给予50万元额度的对外交流奖学金。”教育部监测到,招生组通过微信群等方式,传播上述奖励措施。按照规定,高校不得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等方式恶性抢夺资源。浙大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称,目前情况正在了解中。

   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这是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招生“30个不得”明确规定的“不得”之一。高校在招生中违背相关禁令,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进行监管、查处。这次针对浙江大学违规招生行为的发函,是教育主管履行监管责任,动真格治理招生中的违规现象。在笔者看来,在依法治教方面,教育部门应该更硬一些。除了对高校的违规抢生源行为进行治理之外,还有必要对多年来明令禁止的炒作高考“状元”等现象,动真格进行治理。

   最近高考成绩公布,与教育部门之前发布的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禁令不协调的是,各地媒体还是争抢报道“状元”、高分学生。包括对高分学生信息进行“屏蔽”的广东等地,本来为防止炒作高分学生,已经把高分学生信息进行屏蔽,而且今年屏蔽的名次扩大为文理科前50名(之前屏蔽全省文理科前10名,去年扩大到20名),然而,媒体很快就把信息被屏蔽的学生“挖”出来进行深度报道。甚至把信息被屏蔽作为炒作点,这让屏蔽的意义荡然无存,还把被屏蔽作为学生的荣耀,媒体还统计哪个地区、哪所学校被屏蔽的学生最多。哪有这么张扬学生信息的“屏蔽”?如果对这种炒作“屏蔽”学生的现象视而不见,那这样的“屏蔽”就太搞笑了。

   对此,地方教育部门可以说自己已经履行了不炒作高分学生的责任,中学也会把炒作、宣传高分学生责任推给媒体,那么,谁对这样事实上仍旧存在的炒作负责?对此,不能踢皮球,否则禁止炒作“状元”、高分学生的禁令就是一纸空文。教育部应联合其他部门治理炒作行为。

   禁止炒作“状元”、高分学生,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营造破除唯分数论的社会环境,包括把高校用“新生高额奖学金”吸引生源也作为违规招生行为,也有破除唯分数论的考量,因为高校抢的生源,就是高分学生。这和高校推进的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也是矛盾的,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就是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而在统一高考录取中,高校又盯着高分学生,这给社会传递混乱的信息。高校之所以要盯着高分学生,并非如他们所说重视生源质量,而主要是抢“江湖地位”,把能招到多少高分学生作为重要的招生业绩。

   从依法治教角度看,对于已经颁布的禁令,监管部门就必须做到令行禁止,不能一边发禁令,一边对违规行为视而不见。教育部对浙大发函,表明了不再纵容违规招生的鲜明态度,接下来还要对所有不顾禁令炒作“状元”、高分学校的教育部门、学校、机构发函,列出炒作“状元”、高分机构的“黑名单”,尤其是一些媒体,一边呼吁扭转应试教育倾向,一边又走在炒作“状元”、高分学生的最前列。要把他们的“真实态度”呈现在公众面前。在刺激教育焦虑方面,我国媒体是需要检讨自己扮演的角色的。

   当然,要切实扭转全社会存在的唯分数论功利教育观,只有禁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当前按单一分数评价录取学生的招生体系之下,分数还是很多高校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作为第一名的“状元”,就会是大家膜拜的对象,宣传、炒作状元和高分,就能吸引眼球,博取关注。只有切实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把统一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一方面指标,才能淡化“状元情结”。在美国,也有统一的测试(SAT、ACT),但却没有“状元”的说法,是因为大学并不按统一测试的分数、名次进行录取,而要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在分数之外,还要看学生的中学学业成绩、特长表现,结合大学的面试考察等进行录取。前不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这需要切实推进。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咨询  法律咨询电话  婚姻律师咨询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对违规恶性抢生源、违”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