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法律>其他案例>排遣“少年减负之烦恼”,得让人看到减负的好处

排遣“少年减负之烦恼”,得让人看到减负的好处

时间:2019-11-7 11:30:52>跟律师谈谈<

   以前,孩子学业负担重,是教育界的一大烦恼;如今,如何给孩子减负,也成了教育界的一大烦恼。前不久,一篇《南京家长已疯》的文章刷屏;紧接着,浙江中小学生减负征求意见稿也引发了争议。

   围绕着“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看似一地鸡毛,其实不是没有共识。只是,在通向减负的路上,能不能少来些“形式主义”,而多一些“有用”的东西,让家长和学生能看到好处呢?

别再纠结到底该不该减负了

   减负的前提,是学生负担过重。那么,现在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到底重不重?整体来看,这其实没什么好质疑。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组的调查,2015年相比2005年,全国小学生平均在校时间从7.5小时增加到8.1小时,中学生的平均在校时间从10.6小时增加到11小时。与此同时,2015年学生上课外班的时间是2005年的2倍,休息日上课外班的时间为2.1小时,是2005年的3倍。

   为应对这种情形,很多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少地方在上下学时间的规定上,要求越来越严格。比如重庆最近刚印发的《重庆市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就明确,学生上午上课时间小学不早于8:30、中学不早于8:00,学生下午上课时间不早于14:00。

   然而,有些无奈的是,就算可以控制学生在校园学习和做作业的时间,校外呢?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就可以看出,课外班抢占校外时间的势头是多么凶猛。去年底,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五届年会发布的《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也显示,调查样本中62%的学生都报了辅导班。

   于是,我们又看到了各地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大力整治。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12日,全国摸排了40.1万所校外培训机构,存在问题的有27.3万所,整改完成率达到98.9%。好了,内外兼治以后,学校不能补课,课外班也被砍了不少,那孩子的时间去哪了?自然是在家里学习。

   所以,我们又看到了此次浙江的征求意见稿中如此表述:“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后未完成作业可拒写。”“异曲同工”的还有重庆的方案:“小学生睡眠每天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每天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每天不少于8小时。”但问题来了,这要如何执行?教育部门派人到学生家里监督?

   显然,这些措施可以作为一种倡导性的标准,但执行起来却缺乏实际手段。而从学校、课外班、家庭三个场域的轮转,人们早已悟出:这就好比挤气球,这边瘪了那边鼓。对于孩子们来说,无非是换个地方补习或写作业罢了。只要升学考试还是看分数和排名,家长们的焦虑就还在,孩子们的负担就还在。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地方的一些家长反而觉得“减负”只是折腾,甚至负担更重了。但是,无论减负如何艰难,还是应该要进行下去,因为有个结论很难否认:睡眠不足、压力过大会影响孩子健康。一切还是要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

减负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地规定学生的在校时间、睡眠时间毫无用处

   关于减负,不能排除的是,有一些孩子确实没什么负担。作为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每天九点前就能完成作业按时入睡,每天开开心心,那你当然不用考虑减负的问题。我们探讨的问题,指向的还是整体性、大多数。

   从教育部11月5日的回应中可以看出,最近的一轮减负行动,不是某地个别的声音,而是在教育部主导下,各地纷纷因地制宜的出动。各地有了自主性,减负政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就显得很重要。诚如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所言,减负的主体思路其实就是两句话:第一,综合施策。第二,系统减负。

   而从因果链条上来说,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一种结果,甚至是一种社会性、制度性的结果。因此,不能简单地针对结果动刀,而应对造成负担的原因动刀。说白了,减负应该和整个教育改革协调匹配,针对学生的考核标准、评价体系、教育资源的优化再分配等等,都应改起来。

   这就好比一条被污染河流的治理,应该在上游植树造林、预防水土流失,中游搬迁工厂、消除污染源,然后下游的水自然而然就清了,而不是直接在下游建个过滤厂。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是单纯地规定学生的在校时间、睡眠时间,就是还没有将改革的视线跳出“果”,进而放到“因”上。

   事实上,当我们追根溯源去问,答案其实很多人都能看见:为什么现在孩子的学业负担重?因为竞争压力大。为什么竞争压力大?因为好学校就那么多,大家都想上。为什么好学校不多?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平衡。问到这里,我们才算真正找到了“因”,也就拿到了减负的关键钥匙。

   此外,在应试和素质教育的分歧上,也可以如此发问:为什么书面作业那么多,甚至搞题海战术?因为升学还是看卷面分数。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教育部门在回应中还称,减负不能只做减法,还要做加法。比如,以前被文化课占据的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要还回来。只有增减相宜,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平衡。

   现在的问题在于,能不能说服家长们,这些“加法”是有用的东西。能不能有助于让孩子们进入一个好高中,好大学,乃至于,提升孩子及家庭所处的阶层位置。至不济,能否有助于孩子过上一个美好人生?

想要家长们认可减负,还得让人看到实惠

   然而,即便找到了“减负之门”的正确钥匙,这条路能走成怎样,家长和学生们终究会有疑虑。在成果未得到充分验证之前,疑虑是人之常情。

   想要消解这种疑虑,需要的是充分的社会讨论,需要教育部门与家长有更多的面对面沟通交流,而不应该由教育部门单方面推进。并且,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有让家长和学生能看得清楚的蓝图,以及好处。

   在11月5日的通气会上,教育部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就表示,“要增加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着力激发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样的话,其实就完全起不到作用,因为二十多年前开始倡导素质教育时,就是一模一样的话。家长和学生们关心的是,能否在升学选拔的考核标准上,以及日常的成绩综合评判上,也将这种综合性、协调性体现出来?

   如果不能的话,很容易怀疑,一些学生在上美术课的时候,依然也在悄悄做着数学题;在上体育课时,可能单词本还藏在袖子里。理由很简单,画得再好,跑得再快,如果你不把这些作为一种素质考核,这种努力就得不到实际的兑现。兴趣很重要,但如果兴趣得不到尊重和认可,也仅仅是看上去很美好。

   具体到各地的方案,可以看到,一些片面的、形式主义的措施已经浮出水面。比如,一些地方赋予孩子“拒写作业”的权利,但对于孩子来说,前有老师,后有家长,周围还有一群不甘人后的同学,他们也想不写作业,但很多时候却是不得不,千言万语化为一句:宝宝心里苦。

   当然,从浙江的“减负33条”中,我们也看到了朝向系统性改革的努力。如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到,要实施公办、民办同步招生,严禁任何形式的提前招生,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这就算追问到了“为什么孩子升学竞争压力大”的层次。

   最后回到减负的初衷:一切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们探讨问题,提出建议,形成政策,付诸实施,无不是为了这个目标。说来道去,一切又回到了教育改革上。即使头顶压力,面临争议,在纷纷扰扰中,我们还是要坚持公平教育、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尽可能地让孩子的天空里多些少些阴霾,多些明亮。


(注:本新闻来源腾讯网)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咨询  法律咨询电话  婚姻律师咨询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排遣“少年减负之烦恼”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