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川渝交界地区一座新建的跨河桥顺利竣工,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更为重庆市永川区和四川省泸州市两地开展协同监督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座新建大桥,展现了川渝两地跨域协同监督的制度优势。项目推进初期,两地纪检监察机关聚焦工程质量监管、责任主体、协调机制等方面,加强沟通协商,探索建立协同监督工作机制,共同制定联合监督清单,实行常态化沟通,确保监督同频共振。
在开展联合监督过程中,检查组发现桥墩设计高度不足、安全防护措施缺失等问题,随即启动协同程序,召集两地相关部门和施工方现场监督办公,依据共同标准联合下发整改通知书。整改期间,两地纪委监委实施“双线督办”,分别督促属地和施工方履职,并通过视频、照片实时共享进度,确保清除安全隐患,规避了以往因标准不一导致的推诿扯皮现象。
针对交界地区治理易出现的责任模糊、标准不一、协调不畅等问题,永川区纪委监委与毗邻地区共同制定59项重点协同监督事项,涵盖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通过“室组地”联动、“组组”协同等方式,今年已开展联合监督171次,推动整改问题103个,实现从“各管一段”到“全域共管”的转变。
从一座桥的监督实践到整个交界地区的治理创新,川渝两地通过构建协同监督机制,有效破解了交界治理真空难题,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纪律保障。如今,协同监督已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有力抓手,让交界地区群众真正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