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法律>刑事案例>保险业务员以箱包店为幌子 售个人信息金额超2000万

保险业务员以箱包店为幌子 售个人信息金额超2000万

时间:2018-4-23 16:39:45>跟律师谈谈<

车险到期前两个月,市民俞先生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各家保险公司的推销电话,不堪其扰。“我只在一家保险公司买过车险,其他保险公司怎么会有我的信息?”

实际上,一些保险公司员工非法获取、销售客户个人信息的情况不在少数。近期,上海警方接连破获多起保险业务员非法获取、销售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在杨浦警方破获的案件中,某保险公司两名业务员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1000余万条,并以箱包网店为幌子在网上大肆销售公民个人信息,涉案金额高达2000余万元。记者从市公安局获悉,去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成功侦破各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1300余起。

一份完整信息最高售16元

去年11月,杨浦公安分局接到某保险公司举报,通过内部监测发现部分业务员工作电脑出现大量浏览公司客户资料的异常情况,可能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

经侦查,警方发现该公司员工陈某、刘某曾使用其个人工作电脑大量浏览、下载公司客户资料,并在两人的工作电脑中发现大量数据表格,含有公司客户身份证号、手机号、住址等信息。由于该公司电脑内装有独立的内部工作系统,员工网上工作都在系统内操作,一般无法直接与外部网络发送信息,下载客户信息后也无法轻易对外复制或传输。那这些被“窃取”的信息是如何被输送出去的?

“这家公司的电脑系统虽与外部网络隔离,但这个公司在某网络购物平台开设有网店,公司系统未对该网购平台屏蔽。”侦查员发现陈某、刘某常与该网购平台中的一家箱包店联系,并通过该店客服聊天系统,将包含大量个人信息的表格传送给对方。更巧的是,这家网店的经营人余某和把某此前也曾在该公司任职,离职后开办一家所谓的网络信息公司,以“提供优质客户信息”为名牟利。至此,一个非法获取、传输、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今年3月13日,警方先后在浦东新区中科路、安徽淮南市等地,抓获余某、把某、陈某等12名犯罪嫌疑人。

据调查,去年5月,从保险公司离职的余某、把某找到前同事陈某、刘某,以每月1万元报酬为诱饵,指使两人利用职务之便非法下载、对外传输公司客户信息。余某把一份完整的信息卖给下家,最高售价可达16元。到去年11月,该犯罪团伙共非法获取公民信息1000余万条,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

离职员工带走客户信息

黄浦警方今年1月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黑手同样是保险公司“内鬼”。

1月初,市民张先生在家中接到一家理财公司的推销电话。挂上电话,张先生觉得奇怪:自己生活一向谨慎,从不向陌生人透露个人情况,但电话那头的销售人员却把张先生的家庭住址、车辆号牌、车辆保险状况说得一清二楚。自己的信息如何被泄露?张先生报警求助。

巧合的是,黄浦分局南京东路派出所正在侦办一起经济类刑事案件,发现涉案的一家理财公司为提升业绩,非法获取并使用保险公司的客户信息进行电话推销。这家公司正是张先生向警方报案所提及的那家理财公司。1月18日,黄浦警方组织警力对这家理财公司突击检查,当场在公司员工杨某、王某、汪某、项某等人的电脑中查获大量保险公司保单原件照片和文档,涉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50余万条。

杨某在担任理财公司销售团长期间,将自己保存的一些公民个人信息分发给手下员工,要求员工利用这些个人信息记载的电话号码逐个联系客户,推销理财产品。这些公民个人信息是杨某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时,利用职务便利私自收集的,其中包括保单原件照片、电子文档等,详细记录了客户姓名、电话、地址、购买保险时间、投保人姓名、被保险人姓名等信息资料。

目前,杨某等四人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黄浦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咨询热线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保险业务员以箱包店为”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