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法律>其他案例>新京报评“张小平风波”:需要守法也需要公平

新京报评“张小平风波”:需要守法也需要公平

时间:2018-9-28 9:32:04>跟律师谈谈<

    据新京报报道,昨日,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刷屏朋友圈。文章称,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副主任设计师、身为一线中“基层”人员的张小平,被民营航天公司挖走后,研究所发公文称张小平“离职影响中国登月工程”,要将其“召回”。

    昨夜,西航动力所发布公告称,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西航动力所也承认,为了能让张小平“须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回单位履行脱密义务”也“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事经过舆论发酵后,西航动力所陷入舆情应对被动的尴尬境地。近年来,国内民营航天企业深受资本青睐,并蓬勃发展,这必然会带来航天人才的大规模流动。毫无疑问,航天人才无论如何流动都应该遵守保密法等相关法律,但此事舆论所关注的焦点也在于,希望这些人才的流动能够获得公平对待。

    具体而言,这倒不是说张小平在未能“脱密”的情况下擅自离职也合理合规,而是张小平离职风波掀开航天人才离职潮的一角——在航天系统多家研究所内,都有高级技术人员离职的情况,其中不乏大所所长和主任设计师等主力岗位。面对“外面的公司开价太高”的现实之下,国企也该秉持尊重事实,尊重个人选择的前提之上宽容以待,否则最终可能闹得不欢而散。

    近年来,随着民营航天事业的兴起,在国内民营航天企业实力仍显薄弱的当下,有些技术人才愿意到民企“发挥热量”,也能补齐民营航天企业面临的某些核心技术短板,进而带动其快速发展。这能刺激航天领域的多元市场主体竞争,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也是好事。

    像马斯克的重型猎鹰,就是航天领域的“民间队”,而马斯克团队就有着大量技术骨干。在国内,虽然首枚民营自研商业亚轨道火箭首飞成功,但民营航天力量仍相对落后,这也需要更多地“向人才要动力”。

    人才流动频密本就是开放性社会的特征,有些技术人才从国企流向民企,也说明人才流动“玻璃门”正被打破。这样的流动越频繁,社会也会越有活力。跳出一时一地一域的思维看,这些人才在哪里搞科研,都是为国家科技进步做贡献。

    当然,一些航天研究人员被高薪挖走,也表明高端人才在获得真正的“市场估值”。部分研究机构在潜在的人才战中感受到了压力,则反映了自身在“人才估价机制”上与市场脱了节。

    但像航天等高技术领域的人才如何流动,现在似乎仍然是无序状态。社会既需要人才能够自由流动,以及随着人才流动而产生的竞争,同样国家利益以及相关的保密责任也需要考量。那么,张小平风波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现实的两难问题。

    这确实需要从法律和制度上,来厘清涉密高技术人才流动的边界,同时也需要完善相关法规,扫清妨碍人才流动的障碍。当然,这也需要相关国企反思自己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而此事既然已经提交了西安劳动仲裁部门,也希望相关部门依法做出公正裁决,通过个案的妥善解决,为行业以及制度性的突破做出有益的探索。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在线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新京报评“张小平风波”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