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法律>行政案例>黄岩民警想筑一座“灯塔”:你们的家 我来找

黄岩民警想筑一座“灯塔”:你们的家 我来找

时间:2018-10-13 15:27:05>跟律师谈谈<

翁燕敏又哭了。

穿过他有些模糊的泪眼,倒影出的,是两道紧紧拥抱在一起的人影——

把一个老人紧紧拥在怀里的,是来自贵州镇宁的王国琴。对于她来说,过去的一年是煎熬的一年,去年8月,因为一时疏忽,王国琴和患有精神障碍的母亲卢小进在黄岩西客站走散,她一直找不回母亲。

一年后,她接到当地公安局打来的电话:你妈妈找到了,就在黄岩区救助站。给她打电话的就是黄岩区公安局民警翁燕敏。

9月14日一早,台州市黄岩区江口街道西岙村的阳光养老院里,王国琴与卢小进,这对失散了一年多的母女终于又拥抱在了一起。

这是在翁燕敏的帮助下,第40个找回家人的流浪者。

有人说,为什么地球是圆的,是好让失散的人儿再相逢。

对于翁燕敏来说,他只是简单地觉得,如果真的有这个圆,能让流浪者归家,能让无助者坚强,那自己愿意做那个圆规。

曾亲眼目睹一个母亲丢了孩子

他立志要搭一座重逢的桥梁

1994年出生的翁燕敏的五官很立体,高高凸起的颧骨让他看起来一身硬气。但你绝对想不到,这个八尺阳刚男儿,却总爱弹几滴“男儿泪”。

翁燕敏有多容易落泪?电影里一个感人的桥段、新闻里一个不幸家庭的消息、甚至是隔壁邻居熟识的阿婆去世了,他都会涕泪交加。

这么一个泪腺发达的男孩子,从小的理想却是当警察。有人笑他这么感性,怎么做得了这么血性的职业。不过翁燕敏却还是圆了自己的警察梦。

翁燕敏在浙江警察学院学过侦查学,而后又在中国刑警学校学过破案的技术。在学校里,内心细腻的他就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特性。

“我无意中发现了自己的眼神特别好,在捕捉细微差别方面很有天赋。”在工作中,翁燕敏也证实了自己的天赋,“侦查和破案,很多环节都在细节上突破,我幸运的地方在于,我更容易发现这些蛛丝马迹。”

2016年初,翁燕敏被分配到杭州市汽车南站的派出所实习。“记得那会儿刚好是春运期间吧,车站里人山人海,当时有一位年轻母亲把四五岁的儿子弄丢了,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个母亲焦急到几近发疯的神情。看到她那绝望的样子,我忍不住落了眼泪,心里无比酸楚。”

翁燕敏知道亲情珍贵,但那也是他第一次亲眼看到,那种亲人分离时的撕心裂肺。

“好在小男孩最终找回来了。但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在心里暗暗决定,将来有机会,我要用我的特长和能力,帮帮这些与亲人失散的可怜人。”

靠着肉眼,为流浪汉找家

团聚的一刻,他觉得累瘫了都值得

2016年夏天,翁燕敏正式上岗,被分配到黄岩区公安局的情报中心工作了半年,随后又调派到了刑侦大队,开始用自己的特长参与到案件的侦破当中。

2017年6月份,翁燕敏来到法医的科室,和同事交接一些证据,刚好撞到当地救助站把一批站内接收的流浪人员的照片和DNA送到法医科,希望通过公安的资源帮他们找到失散的家人。

“当时法医科的同事将这几名流浪人员的DNA录入到资料库中去匹配,结果没有一例匹配成功的。”虽说DNA是最准确的,一旦配对成功就万无一失,但是目前却存在很大的缺陷。“最主要的就是DNA库里的录入信息数量太少了,总共不到一亿人有建过DNA库的资料,大多人的信息没在里面。”

看到送来的资料里都有清晰的人员面部照片,翁燕敏眼前一亮,“资料给我一份吧,我来试试。”

下班后,翁燕敏没有回家,而是打开电脑,将这些流浪人员的照片扫描到电脑中,然后到资料库里去匹配。“人脸的资料国内其实很齐全了,因为每个公民办理身份证,基本都有录入了面部照片。”翁燕敏介绍,通过匹配后,系统会把最相近的一百张照片提供过来,接下来就要靠翁燕敏的肉眼识别来进行排除和筛选了。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人这一辈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侵蚀,相貌在不同阶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再加上一些外力的损伤,整容整形手术的“捣乱”,出现“判若两人”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些相貌变化大的人,可能把他的两张照片摆在眼前,一般人都看不出是同一个,这时候,翁燕敏的“火眼金睛”就派上用场了。

“一般来说,人再怎么变化,有几个地方是最不容易出现变化的,一个就是眼神,一个是眉毛,还有一个就是耳朵。”

当然,通过“人工手段”,这些细节可能也会改变,但是翁燕敏就是能够在两张照片中敏锐地抓到关联之处。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远没有那么轻松,“为了找到匹配的两张图,我可能要看几百张不同角度的照片,经过反复交叉比对,看到眼球都要爆炸了,才找出准确的一张。”

翁燕敏的办公桌上,摆了一排眼药水,那可是“救苦救难”的东西啊。

通过几个晚上的加班,翁燕敏为第一名流浪人员张友江找到了家人,张友江是2010年流落到黄岩街头的,有精神问题,眼神空洞不说话,表情木讷怕生人。翁燕敏查出,张友江是隔壁临海市沿江镇人,多年前独自离家出走,家人找了多年都没能找到他。

“多年来一直到处寻找,后来几乎要放弃了。”当亲属领回老人时,喜极而泣。整整七年,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张友江竟一直生活在隔着一座黄土岭的黄岩区。

看到亲人团聚,翁燕敏又跟着抹起了眼泪。“这一刻,你会觉得自己之前所有的苦所有的累都是值得的。”

搭起一座“灯塔”

他要为“易走势人群”建起安全坝

2017年下半年,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联系到翁燕敏,委托了一件火急火燎的事情给他。“救助站有个50多岁的流浪汉病情加重,可能时日不多了,他们想试试能否帮流浪汉在过世前找到家人。”

这种事情翁燕敏找不到推脱的理由,尽管那会儿白天工作压力很大,但下班以后,翁燕敏还是放弃了休息时间,自觉加班。“那一周时间基本上是日以继夜在忙,一天睡不了几小时。”好在辛苦没有白费,大概一周以后,翁燕敏就找到了流浪汉的家人,阔别了20多年的家人从安徽赶来,见上了病重亲属最后一面。

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家属都会对翁燕敏的努力表示感谢,相反,有些家属还会以怨报德。“毕竟流浪在外的人,大多都是精神方面有障碍的残疾人,一些家属会觉得把这样的亲属领回家是一种累赘,所以会很抗拒,认为我多管闲事。”

尽管一片赤诚之心有时也会“碰壁”,但是翁燕敏却从没有因此气馁,“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期待亲人相聚的,所以我告诉自己,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不能停。”

翁燕敏因为出色的能力,成了台州市公安局最年轻的专家人才库成员。翁燕敏也毫不藏私,成立了“黄岩公安R工作室”,吸纳了4名同事加入,专攻人脸识别方面的技术。这个工作室的成员们齐心协力,在近年破掉了发生在1994年和2000年的陈年命案。

一个人或者一个小组的力量毕竟有限,有社会责任感的翁燕敏在今年6月的一次黄岩区党代表工作室“永宁夜话”恳谈会上,将自己思考多时的“建设智慧城市、守护‘易走失人群’”建议提了出来,得到了与会黄岩区领导的肯定。

在黄岩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黄岩公安分局牵头,多部门联合,黄岩区筹备建立多维度感知“灯塔工程”。这是一个专门针对“易走失人群”的民生工程,预计在过几天的重阳节就将在黄岩区正式启用。翁燕敏是方案的起草者。“这个工程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发挥政府职能与志愿者参与,让‘易走失人群’不会走失或者走失之后能快速被找回。”

现在,尽管翁燕敏还是动不动就红眼流泪,但流下的每一滴眼泪都带着温度与故事。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在线  婚姻律师在线咨询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黄岩民警想筑一座“灯”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