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法律>其他案例>抓“准确统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如取消统计

抓“准确统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如取消统计

时间:2019-5-11 14:00:57>跟律师谈谈<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34万人,教育部10日发布通知,要求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四不准”规定,即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教育部的“四不准”规定,是为了防止各高校统计初次就业率弄虚作假,为此还要求各地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要牵头负责就业统计核查工作,对举报就业统计数据弄虚作假情况,要认真核查,一经核实要立即整改。而在笔者看来,在高校毕业生高达800万的新时期,已经没有必要再统计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而应该关注高校毕业生中长期就业情况,并由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跟踪评价。

   统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过去20多年中,是一项促进高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其逻辑是,把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办学质量与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那学校必然会重视提高办学质量,抓好就业工作。但在现实中,有的高校并不按这一逻辑办事,而是在提高就业率上做文章,包括把大学毕业这一年,作为就业年,不安排主要课程教学,让学生去跑人才市场找工作,或进行就业实习,这实质导致大学教育缩水;要求学生用就业协议来换毕业证书;还有的甚至主动帮助学生弄假的就业协议。

   在学校的这般运作下,大家所见的是,不管近年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多严峻,可高校公布是就业数据都很好看。虽然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吐槽,学校给就业率数据“注水”,是“要求学生就业”,以及学生“被就业”,并要求教育部门核查,但最终教育部门也大多回应,高校的就业率数据“真实无误”。

   这是因为就业率是由高校自己统计,再由教育部门审核发布的,而且,就业率对于地方教育部门来说,也属于办高等教育的政绩,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乃利益共同体,教育部门会严格对待高校弄虚作假的行为吗?如果要让高校初次就业率准确无误,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统计、发布,而不是按照目前的统计、发布机制进行。

   而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情况看,统计初次就业率,除了令学校急功近利对待这一工作外,这一数据也并不能反映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真实就业情况。一方面,强调初次就业率,让有的同学急于就业,甚至学校还教育学生“先就业,再择业”,这让不少初次就业工作并不一定适合学生自己,由此也使毕业半年内学生跳槽率“高企”。调查显示,约有30%学生在毕业半年内换工作。另一方面,近年来,有的大学生选择“慢就业”,并成为一种流行,很显然,“慢就业”是和强调初次就业率不合拍的,有的学生被学校催着毕业,也感到很无奈。

   高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有部分高校会进行精英教育,这些学校应该以能力为导向办学。以就业率评价所有学校办学,会让学校办学定位发生偏差,近年来,应该进行精英教育的大学变为职业培训所,由于就业率数据不佳就砍掉一些基础学科专业,令校友和社会不满。

   关注初次就业率,还让大学并不重视跟踪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学校认为,服务毕业生,到毕业离校就结束了。这也不利于发展母校和校友的关系。在美国,很多名校的校友捐赠率很高,校友和社会捐赠是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这是因为学校特别重视校友这个群体,在学生毕业离校后,还会发动校友力量,跟踪提供事业发展支持。因此,校友捐赠率也是美国评价学校办学的一项重要指标。

   多年前,笔者就呼吁取消统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这不是说对大学毕业生工作不重视,而是要转变思路,不要只盯着初次就业率数据。要让高校重视办学质量,通过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有更好的职业和事业发展,应该重视毕业生的中长期就业,以及对母校办学的反馈,这才符合办学与就业的逻辑。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在线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抓“准确统计毕业生初”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