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自1986年读大学时选择了考古专业,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考古探索与文物保护。对这份事业,可以说是初心不改、真心常在、痴心一片。
考古,就是探索未知,去“无字地书”中寻答案,在残缺碎片里觅乾坤。初入学校,听闻老师邹衡先生常在冬夜拼合陶片,直至凌晨鸡鸣,当时只觉是传奇故事。直到后来进行考古实习,自己第一次把支离破碎的西周陶片拼合成陶器,那一刻的震撼与感动无以言表,我理解、相信并传承下了那份坚守。
犹记当时,我小心翼翼地把陶片清洗晾干,按照陶质、陶色、纹饰进行分类,不知不觉间,口沿有了、腹片有了、底部也有了,这就是一件完整的文物啊!用指腹轻轻摩挲着陶器上的纹路与裂痕,仿佛穿越了千年,与它的制作者在时空的长河两边遥相对望。我意识到,文物不是孤立的器件,它们背后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一段段真实的历史。古人将泥土交给火焰、烧制成器,今天的我们以掌心承接余温、还原成物,其间传递的,就是文明的温度。
考古,也是挖掘历史,穿越漫长岁月绘原貌,守护文明根脉传薪火。面对不同的勘探情况,除了始终怀有好奇心,还需抱持一份敬畏心,有时要按住迫切探寻的冲动,减少不合适的“打扰”,避免有可能的损害。
比如,在安徽枞阳县沙河战国—西汉墓地,我们开创“绿色”发掘法,既能直观体现墓坑与封土的空间关系,又最大限度保持了发掘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在安徽当涂县洞阳东吴墓,我们尝试“最小干预”发掘法,尽可能保留了砖室、填土等墓葬形制结构信息,从而在后期保护展示中达到最佳效果。结合实际,以系统思维多想一步、以全局观念想深一层,才能在不断创新探索中更好传续历史文脉。
破译文明的密码需要代代相传。作为一名“考古匠”,我深知自己的责任绝不止于现场发掘,更在于传递火种、培养人才。刚到考古研究所不久,我便积极参与并主持多个高校的学生田野实习,将那份“坚持在现场、奔波第一线”的精神接力下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帮助学生们坚定理想,我给他们悉心讲解田野考古的现实意义和非凡乐趣,如地层学的无穷魅力、类型学的神奇妙用、田野基本功对论文写作的帮助等。后来,有同学总结,田野考古有一种境界,便是欣然乐其中,此意如何意。
绵延5000多年而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积淀了厚重的历史、绚丽的文化。越是考古发掘,越是研究历史,我就越是惊叹于其中蕴藏的智慧、文化与传统,深感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进行科普,让公众了解更多考古知识。从2021年开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便与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公益活动。我们注意用场景化、情景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考古故事,许多小朋友都听得聚精会神,有的还感慨“原来我们的祖先这么酷”。现在,我们还在尝试以短视频等方式传播考古新发现。能够将自己的所知所学传递给更多考古爱好者,增进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理解和热爱,就是我们考古人的幸福。
考古辛苦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人嘛,拼的就是一个精气神。精神在,就能干得好。想想月夜里的考古现场,星光与灯光交织,陶片在泥土中闪烁微光,这样的画面满是诗意。再过一年就要退休了,但我还会继续奋斗,不断向历史深处求索,努力为考古事业作贡献。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04日 05 版)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离婚律师咨询 在线律师 咨询律师 律师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