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暑的福建厦门港海天码头,“地中海阿努莎三号”货轮鸣笛启航,满载“中国制造”经“丝路海运”航线驶向海外。截至7月底,以“丝路海运”命名的集装箱航线累计开行已突破2万艘次——密集高效的航线网络不仅印证着港口作为经济枢纽的活力,更折射出我国港口在联通世界的同时,正以绿色转型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
港口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既是“吞吐万物、联通世界”的经济动脉,更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前沿阵地。“十四五”期间,我国港口经济增长逻辑发生深刻转变:从传统的吞吐量规模扩张,转向智慧化、绿色化“双轮”驱动。如今的港口,已成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践行者,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中找到关键支点。
绿色港口的加速崛起,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国绿色港口建设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规划框架:《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锚定发展方向,《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细化实践路径,“一部三局”围绕“双碳”目标制定的配套意见,更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至港口转型的每一个环节。
政策护航之外,标准体系的构建为绿色港口发展划定了清晰路径。我国持续加大绿色港口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力度,制修订《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22年)》《水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等一系列规范;特别是交通运输部在2013年《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标准》基础上,于2020年修订发布的《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大幅提升了港口参与绿色转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绿色”从理念转化为可量化、可落地的实践指标。
顶层设计落地生根,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畔,我国港口的绿色实践已形成多点开花、全域推进的格局。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以创新自动化装卸设备与清洁能源应用成为全球绿色港口标杆;青岛港推进港作车船电能替代,电动装载机、叉车等新能源设备占比超50%,让码头作业告别“黑烟轰鸣”;粤港澳大湾区锚定绿色航运走廊建设,推动船舶清洁能源替代,开创区域协同减排新模式——一幅幅“碧海蓝天映码头”的生态画卷,正在中国沿海徐徐展开。
在绿色运输组织上,多式联运跑出“加速度”,为港口集疏运体系注入低碳活力。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左右:河北港口集团通过“海铁联运+水水中转”、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运等组合方式,2024年铁矿石绿色运输比例达82.4%;钦州港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优势,推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与港口深度融合;上海港服务长江经济带战略,宁波舟山港等11个国际枢纽海港的集装箱水平运输设备清洁化比例超60%——运输结构的优化,既降低了碳排放,更构建起“陆海联动、绿色高效”的物流新生态。
在能源结构转型上,清洁能源按下“快进键”,从供给侧与消耗侧双端发力构建清洁低碳用能体系。2024年,长江经济带完成3900艘港口岸电船舶受电设施改造,船舶使用岸电达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54%;天津港、山东省港口集团启用纯电动与氢燃料电池集卡,并创新智能换电模式;福建省港口集团、宁波舟山港发展光伏发电与风电,让港口用上“自家产”的绿色电力;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更实现全链条电动化——岸桥、轨道吊、AGV均以电力驱动,不仅消除了装卸环节的尾气排放,更让码头噪声大幅降低。
在生态污染防治上,立体化治理网络持续筑牢,让港口与自然和谐共生。干散货码头扬尘治理中,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搭建能源管控系统,以全要素数据监测支撑节能降耗;污水回收利用领域,南京港龙潭集装箱码头、张家港港务集团港盛散货码头建成雨水、再生水收集池,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超30%;国能黄骅港更构建“两湖三湿地”生态水系统,实现雨水、压舱水、含煤污水的循环利用,昔日“灰头土脸”的煤炭码头,如今已成鱼儿游、鸟儿飞的“海岸花园”。
绿色实践的成效,正通过科学评价体系转化为可量化的成果。据中国港口协会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港口累计已有65个码头和1个港区建成星级“绿色港口”:黄骅港煤炭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码头、青岛港前湾港区迪拜环球码头等7个项目获评“五星级绿色港口”,秦皇岛港东港区建成“五星级绿色港区”,另有51家港口跻身“四星级绿色港口”,形成梯队化、系列化的绿色港口集群。
如今走进中国港口,蓝天碧海间,智能化桥吊高效运转;绿树红花旁,新能源设备有序作业;万吨巨轮穿梭往来,与周边生态环境浑然一体——现代化港口的生机与绿意,正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缩影。
随着一个个集装箱被运往世界各地,中国港口不仅输送着丰富的商品,更为全球港口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中国方案”,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中国港口的独特魅力与担当。
来源:人民网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 律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