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拿到一份检验报告,上面的数据引人注目:今年上半年,绍兴柯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样送检散装白酒126批次,其中97个批次不合格,占比77%,主要问题是甜蜜素、安赛蜜、糖精钠等食品添加剂超标。去年11月,柯桥区还查获了一起散装白酒刑事犯罪案件。
白酒甜味从哪儿来?
有可能是非法添加
如果顾客问起,白酒的甜味从哪儿来?卖酒老板一定会说:“加了冰糖。”即使面对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人员,大部分人也是这么回答的。
散装白酒到底有没有加冰糖?未检验之前,执法人员不得而知,但甜蜜素、糖精钠或安赛蜜这些放一丁点就能让一大坛酒变甜,且法律规定白酒中不得检出的添加剂,却出现在了绝大多数的检验报告上。
柯桥区夏履桥村村口一家小店,出售10种散装白酒。执法人员抽检6种,6种全部不合格。不光是检测出了甜蜜素、糖精钠等添加剂,实际测出的酒精度与标示的度数也不一样。“大米烧标45度,实际测出来46.5度。高粱大曲标45度,实际测出来41.1度。”执法人员告诉记者,法律规定实测度数与标示度数上下浮动不超过1度,他们怀疑这家小店擅自对白酒进行加工。
在今年5月份抽检时,执法人员就发现了疑似用于加工白酒的原料和设备:100多斤高粱、一些酵母、一个土煤炉、2个不锈钢桶。不过老板的说法是,他确实做了130斤玉米酒、50斤大米烧、100斤高粱酒,但都是别人订做的,已经取走了。店里卖的酒,是从萧山一厂家进过来的。
“但他能提供的进货单不全,只有4种酒,每一种酒的厂家质检报告也拿不出。”执法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在抽检过程中并不少见,很多散装白酒店老板都拿不出齐全的进货证明材料,有的说自己不知道,有的说厂里不给。
柯桥区兰亭镇兰亭村和桃源村两家散装白酒店也同样因检测出超过核定范围的添加剂,被没收违法所得和存量白酒,并各罚5万元。
有害物质超标最危险
白酒会变“毒酒”
去年11月,柯桥区钱清镇农副产品综合市场旁边的一家散装白酒店,3种散装白酒被查出氰化物含量超标1倍以上,构成刑事犯罪,案件已移送公安机关。
据柯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家介绍,氰化物拥有令人生畏的毒性,且存在于很多食物中。它极易引起中毒,轻者流涎、呕吐、腹泻、气促,重者呼吸困难、全身抽搐、昏迷乃至死亡。因此,在白酒生产过程中,它是一项重要的安全指标。甲醛亦是如此,浓度超标后易对口腔黏膜、胃粘膜产生刺激性损伤。
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究竟是怎么进入白酒的?绍兴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与白酒酿造工艺不规范有关,往往是生产厂家节省成本,偷工减料所致。而白酒中的甲醛是由甲醇转化而来,不规范的生产过程往往控制不好转化率。氰化物主要来自原料,例如薯类原料酿造的白酒氰化物浓度会高一些,控制不好极易超标。此外,利用劣质的食用酒精勾兑低档酒,也有氰化物超标的风险。
这些风险,在散装白酒从厂方流入市场过程中,往往因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淡薄,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欠缺而被忽视。出厂把关不严、暗藏风险的散装白酒,就这么轻易地上了老百姓的餐桌。
一位在柯桥区华墟村附近工地打工的王大伯就曾差点栽在“毒酒”上,“有一次喝了村里买的散装白酒,刚开始没什么,后来心里‘闹得慌’,喘不上气,我就怀疑这酒有问题。”自那以后,王大伯只敢买瓶装白酒了。
市场监管体制调整后,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都由市场监管局统一监管,这给彻底整治乱象带来了契机。
柯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食品实施安全一体化监管。2015年7月起,该局将散装白酒列为食品安全高风险点,大力开展生产、流通、餐饮等各环节专项整治,实施每年两次以上的全覆盖抽检;对证照齐全的经销经营户,着重检查其证、票是否齐全;有非法现场加工行为的经营户,发现一家,取缔一家。目前已累计立案27家,取缔无证经营4家,有力地震慑了违法行为,守护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那么,消费者又该如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觉避开“毒酒”陷阱?柯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消费者购买散装白酒时,一定要看清酒的外包装是否有完整的生产厂家标签,是否标明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注:本新闻来源腾讯网)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婚姻律师在线咨询 免费律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