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法律>其他案例>夸夸群,不只是商业互吹:善意的谎言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夸夸群,不只是商业互吹:善意的谎言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时间:2019-3-18 14:57:08>跟律师谈谈<

   “一人一句你很棒,从此生活乐呵呵。”

   “夸夸群”以戏剧般的方式出现,在年轻人当中不胫而走。

   这是一个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夸赞来缓解人们无处安放的焦虑以及帮助人们找回自信的情感互助圣地。在这里,没有“喷子”和“杠精”,没有攀比炫耀、明枪暗箭,没有恶意灌水、虚假广告,更不贩卖焦虑。无论你说什么,都能得到各种姿势优美的花式表扬。

   甭管生活有多难,扫码加入夸夸群,来一场温馨的社交狂欢。

商业互吹的天堂

   夸夸群的前身是豆瓣2014年就创立的相互表扬小组,小组设立的初衷是发现真善美,给缺乏自信或遇到打击的组员鼓舞士气,或给做了好事儿的小天使发一朵小红花。

   夸夸群的进一步发酵则是在微博。3月8日,微博上一位女生分享了男朋友别出心裁的妇女节礼物:男朋友在妇女节当天把一个夸夸群作为神秘惊喜送给她,她被拉进群以后,上百名群友轮流把她“夸上了天”。尔后,“今天XXX,求夸”句式迅速占领各大平台。

   一时间,淘宝等电商也出现了夸人专业定制服务,想尝鲜的用户愿意花上几十元就能体验一把被夸的乐趣。这也让运营夸夸群的人突然增多,有生意火爆的店家甚至挂出文字“夸人特供已售罄,实在夸不过来,我把全家老少都拉来也夸不完”。

   对于这种现象,短时间内负面评论也出现不少,许多人就认为来自陌生人的“夸”是生硬的、尴尬的,甚至是虚假的。事实上,这种想法真正低估了夸夸群的技术含量,“夸人”看似是一种极易掌握的社交语言,但真要想在夸夸群混下去,也是讲究“方法论”的。面对各种刁钻命题,如何把一件原本令人恼火的事情,夸出创意,夸出欢乐,门槛可不低。

   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就是从陌生人的头像、标点符号等入手夸人,比如:

   “我想被夸。”

   -“你这句话以句号结尾,表达了你想被夸的坚定信念。你一定是一个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人!”(复旦大学夸夸群)

比喻法夸人:

“。。”

   -“哇!太厉害了!这两个句号比我用圆规画出来的还要圆润、有光泽,就好似两颗珍珠,又像极了小姐姐的眼眸,清澈透亮!”

对比法夸人:

“刚刚拉肚子拉到裤子上了,求夸。”

-“多少患者因为便秘而彻夜难眠,多少难民甚至找不到蔽体的裤子,对比来看,您是多么地幸福呀。”(西安交通大学夸夸群)

结合专业理论夸人:

“看不进去书,求夸。”

-“看不进去书说明你的知识水平高于书,逆浓度梯度知识无法自由扩散。”(清华大学夸夸群)

还有人能运用汉语拼音首字母的同一性原理,巧妙夸人:

“我的室友生病了,求夸。”

“室友生病=SYSB=善有善报,相信他一定会好起来的!”(清华大学夸夸群)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夸人,比如:

“今天单车丢了,找了好久都没找到,求夸。”

-“丢了仍不暴躁,说明人极为优雅,夸。”

-“在被共享单车支配的年代居然还坚守着内心对自行车的热爱,爱了。”(浙江大学夸夸群)

   有技术含量的夸夸群往往能给人带来乐此不疲的夸赞,各种新颖的玩法,甚至还能让人在其中体会中国语言文学的魅力。当然,无论是豆瓣相互表扬小组还是夸夸群,都绝不是毫无原则地夸,面对一些跨越道德底线的回复,大家也有真夸不出口的时候。比如,在一夸夸群里有人自以为是地炫耀“我有多位女朋友,求夸”,群友们直接跟帖拒绝夸赞表达立场,“抱歉,你这行为我实在夸不出来。”

来自陌生人的正向反馈

   一个比喻、一个笑话,或是寥寥数语的插科打诨,只要找到生动有力的表达,就能充分把人的情绪调动起来,这正是网络最擅长的语言手段。

   联系到去年出现的对骂群,如“肯德基麦当劳互骂群”,“吃香菜不吃香菜对喷群”,年青一代缓解压力、疏解情绪的方式看上去充满了戏剧化。对许多人来说,无论是“对骂”还是“夸赞”,都是一种对生活的看法,也是一种活得憋屈、但却无以解脱的应对方式。

   在夸夸群里,被夸的人愿意将日常甚至心事分享到群里,也许有欢喜或希望,隐痛或遗憾,都以一种“不责怪命运”的称述表现出来。然后,明知道来自陌生群友的夸赞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毫无助力,但是他们仍愿意听。

   在知乎夸夸群,一位网友在分享自己抑郁症的悲惨经历时,瞬时就被陌生的善意包围。群内的网友没有“抖机灵”,而是很认真地提出安慰,甚至有人结合自己的经历,献上了最真诚的祝福。

   王朔在作品《你不是一个俗人》里也曾写过,要从最善良、最真诚的愿望出发去吹捧别人,最坏、最不可取的就是明捧暗贬,表面上把人家夸得天花乱坠,心里对人家一百个瞧不上,夹枪带棒,把对象当傻瓜耍。

   善意的谎言是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者Levine与Schweitzer(2014)邀请了300名志愿者参与了一个实验。最后,Levine和Schweitzer在实验结果中强调:人们所感受到的善意,并不会因为它隐藏在谎言中就有所折损。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能说这种夸赞毫无意义——从负面事件中获得正向的反馈和积极体验本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大型商业互吹的背后,本质上反应了我们内心对于正能量的渴望。

   在今天的网络社会和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在消费别人的内容,或者在一个群体里“潜水”。网络里的言论和情感都远比日常生活更为激烈和极端,而大多数这类没有节制的情绪都是负面的,同时也造成很大一部分人很少获得情感上的正向反馈,有时候甚至连反馈都没有——“根本没人愿意听我说话”。无力感、不确定感,慢慢地生成了一个个“小写的自我”。所以很多人都不想也不敢在群聊或公开平台“发声”。

   夸夸群的迅速蹿红和壮大并不是意料之外的事。它的出现,让你无条件积极得到关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也称为正向关注或者积极关怀。意思是指咨询者以积极态度看待来访者,对来访者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光明面给予有选择地关注,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促使来访者发生积极变化。在夸夸群里,一切都可以是美好的、乐观的。

这两年,从“丧”到“夸”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曾表明,20岁至30岁的人群精神压力最高,年轻人这一人群成为各年龄段压力之首。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年轻人,面临着社会环境、工作压力、个人成就,甚至生活单调、人际疏离等各方面的压力。

   去年,“小确丧”、“丧文化”、“人间不值得”还隔三差五出现在时间线上,各种带有“丧”色彩的表情包和段子流行其中,占有最大库存的pepe蛙和长腿咸鱼,《马男波杰克》的主角波杰克,以及《乡巴佬希尔一家的幸福生活》主角汉克·希尔的儿子鲍比希尔,他们被誉为微信表情包“四大丧神”。

   我们曾以戏谑地态度调侃令人抓狂的生活,用幽默风趣的“毒鸡汤”来淡定描述日常真相。而今年,夸夸群出现,看上去似乎是“丧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弹”——我们已经丧到谷底了,需要一点来自外界的心灵安慰剂。现实中的夸奖,很多都是带有目的性的,相比之下,夸夸群仿佛一片净土。

   “丧”也好,“夸”也罢,都是戏剧化的自我解压方式,同时也打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印记。

   2016年的夏天,微博上一张“葛优躺”的表情包爆红网络,满脸胡茬、头发蓬乱的葛优双目无神,懒散地瘫在沙发上。这张图片来源于1993年的电视剧《我爱我家》。

   三年后的春天,还是葛优,他独特的夸人视频又火了一把。1997年葛优主演的电影《甲方乙方》里,他上街碰见一位年老的大妈扭秧歌,便凑上前问,“大妈,您有四十了吧?”大妈有点开心地回答,“我今年都78了”。

   葛优才是最早的夸人高手。

   不少人批评夸夸群,使人沉迷虚幻的感情慰藉,缺少辨别力,逃离现实。此外也有不少人对年轻人发出警示:这种短暂愉快的网络虚拟快感过后,也要抬起头看看现实世界。那么,当下夸夸群的流行是缺乏精神归宿的表现吗?是年轻人自我麻痹不愿意面对现实世界的表现吗?我觉得不是。

   有些人表面丧得不行,其实背地里在考五个证,有些人夸夸段子写得传遍网络,现实生活中奖学金也拿到手软。年轻人哪有这么脆弱,哪有这么容易失去自我。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在线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夸夸群,不只是商业互”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