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粤港澳大湾概念股的大涨,让资本市场再次关注到了金融机构在大湾区的布局。实际上,记者从广东保监局获悉,截至2017年底,保险资金在广东累计投资超过8000亿元,重点投向大湾区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和重大项目。
从保险公司来看,目前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公司、粤电财产自保公司都已“落户”粤港澳大湾区,其中复星联合健康今年以来保费快速增长。本报记者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复星联合健康的保费达7812.55万元,同比大增1458%;粤电财产自保保费为1363.11亿元,因去年11月份才开业,因此暂无可对比数据。
1、险资涌入大湾区 平安、国寿早有布局
2017年“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引人注意的是,去年险资就已经在大湾区开始布局。截至2017年底,保险资金在广东累计投资超过8000亿元,重点投向大湾区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和重大项目。
其中,中国平安集团设立的1500亿元的中国广东发展(平安)基金和500亿元的广州南沙新区发展基金,中保投与广业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的200亿元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国寿投控设立100亿元的国寿广州城投发展基金和100亿元的广州价值创新园区产业基金等大项目。
除险资布局之外,大湾区保险合作也呈加速态势。去年11月份,广东保监局组织召开第17届粤港澳深四地保险监管联席会议,四地保险监管部门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探讨了港珠澳大桥跨境车险制度、人身保险产品、保险资金运用、国际航运保险中心和再保险中心建设、巨灾债券、保险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在监管联动方面,广东保监局与银保监会积极接收香港保险监管部门移送的线索,建立信息共享和情报会商机制,集中打击非法代理香港保单,共同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和保险消费者权益。
记者还获悉,原中国保监会和香港保险监管部门已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共同探索保险监管等效互认工作,为下一步降低港澳保险机构进入内地的条件奠定基础。
2、一季度广东财险保费全国排名第一
事实上,复星联合健康、粤电财产自保两家险企都已经“落户”粤港澳大湾区,并已获批开业。数据还显示,复星联合健康今年前4个月的保费同比大增1458%。
从大湾区保费增速来看,虽然暂无大湾区九市的公开保费数据,但记者从广东保监局获悉,一季度,广东人身保险业原保费收入960.77亿元,续期保费533.24亿元,同比增长57.15%,占一季度规模保费44.87%,占比同比上升19.54个百分点。
财产险方面,一季度广东财产保险业保费规模达258.7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一,同比增长近20%,其中车险保费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13.8%,非车险保费收入96.7亿元,同比增长32%;赔付支出274.07亿元,同比增长5.95%;综合成本率92.89%,同比增长2.13个百分点。
从中国香港的保险业发展情况来看,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公布2018年首季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字显示,一季度香港毛保费总额为1325亿港元,与2017年同期比较,上升了8.6%。其中向内地访客发出的新造保单保费在2018年首季继续保持平稳,有关新造保单保费高达118亿港元,占个人业务的总新造保单保费的26.8%。
实际上,业内人士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财险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大有可为。车险方面,“一小时经济圈”的打造使两岸三地多城的乘用车、货车、特种车等投保需求激增。企财工程险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会带动区域工程量激增,港口、物流、航运、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落地,将推动工程类风险管理需求加速上升。责信险方面,政府是推动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保障,中小微企业则是激发湾区活力的重要动力。
除财产险外,人身保险产品、保险资金运用、国际航运保险中心和再保险中心建设、巨灾债券、保险科技等领域也成为内地险企“入局”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发展领域。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友邦香港区域执行总裁容永祺就建议允许香港寿险公司以试行方式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服务中心,为已购买香港保险产品的内地居民提供服务,并为内地保险公司的管理和营运提供参考。
广东保监局提到,下一步,广东保监局将联合港澳保险监管部门,在产品、服务、资金、人才、监管等领域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不断开创粤港澳保险合作新局面。
中国银行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等积极布局 大湾区核心金融圈渐成形
截至去年末,仅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累计提用银团贷款就达205.24亿元
2017年7月份,《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下文简称《框架协议》)在港签署,距今已近一年。按照协议,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而在这其中,自然少不了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
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即将发布之际,粤港澳大湾区将从战略蓝图逐步走向现实,开始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在过去的一年中,商业银行曾怎样助力大湾区建设,又将在新时期迎来怎样的发展契机?
1、大湾区重大部署成银行业机遇
早在去年《框架协议》签订之时,业内对大湾区内金融发展就有高度期望。协议中指出,将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协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进行重点合作,而这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记者查询上市银行2017年年报发现,多家银行均将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部署作为行业机遇。例如,工商银行在其年报指出,该行面临的机遇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列部署全面发力,为银行优化经营布局提供指引”。北京银行亦表示,在坚定推进战略发展转型期,公司将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及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机遇,实现新发展。
除发展机遇外,参与大湾区建设也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银行表示,报告期内,其成立由中行粤港澳机构、总行重点业务负责人组成的“粤港澳联动发展委员会”,促进粤港澳机构间的业务联动,推动实现区域间客户一体化服务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优先支持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支持区域产业升级和转移等项目,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具体而言,中国银行在去年重点支持港珠澳大桥项目建设。作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银团唯一牵头行和代理行,中国银行发挥跨境业务专业优势,联动境内外机构,为项目提供充足的低成本资金。截至2017年末,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累计提用银团贷款205.24亿元,其中在中行提用105.06亿元,占比超过51%。
2、共建大湾区核心金融圈
除了中国银行,另有多家银行依托地方分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纷纷助力。
民生银行在其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香港分行凭借与母行跨境联动的优势,重点聚焦“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机遇,针对符合国家对外投资政策的优质“走出去”客户,为其提供专业的跨境金融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交通银行深圳分行亦主动加强与交通银行在港金融机构联动,积极为境内企业赴港发展和在港红筹企业在境内发展搭建桥梁,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中信银行广州分行表示,其正积极参与到各大PPP项目建设中,并积极储备新项目,为广东区域市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项目做好金融支持,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
而除了传统大型商业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添砖加瓦”外,作为广州市本土银行,广州银行亦从“立足广州”转型至“布局粤港澳”。据该行董事长黄子励表示,广州银行已经在粤港澳大湾区密集布局,正茁壮成长为大湾区市民的银行。广州银行将促进各项重点项目落地,如助力基础设施项目落地,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等。
此外,不仅国内银行,外资银行也已瞄准大湾区建设将带来的机遇。上月底,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外资银行‘湾区行’深圳座谈会”在深圳召开,包括花旗、汇丰、华侨永亨等在内的多家外资银行将踏足粤港澳大湾区,寻找新的金融合作机遇。
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规模庞大的基础建设将会带来巨大的基建融资需求,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的资金需求及金融服务机遇;另一方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推进,未来政府基金相关业务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将随之攀升。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咨询热线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