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法律>行政案例>违规网具为何总是查不完 东海这条“鱼”如何保护

违规网具为何总是查不完 东海这条“鱼”如何保护

时间:2017-1-12 11:56:41>跟律师谈谈<

“突突突”,渔船的马达声响起,这是码头最熟悉的声音。只是,今年冬天,码头上戴着各色手套和帽子的工人变多了。

“来,快点”,即使是在当下的腊月天,一身热气的王友汉也用不着穿羽绒服,催着工友把装满鱼的白色箱子递给他。“今年忙多了。”他甚至不想浪费时间和记者多说话。

在他们的不远处,渔网上晒满了鱼干,不少渔民正趁着冬天的晴冷天气抓紧剖鱼、晒鱼干,成为一道景观。和往年相比,台州温岭石塘小沙头村的码头显得特别热闹和忙碌。而东海渔业资源的衰竭,曾让这个渔村一度变得冷清。

就从这个浙江东部沿海最普通的码头出发,我们开始这场寻鱼之问——东海这条“鱼”,到底怎样了?

首先回答这个问号的,是一封信。

2016年最后一天,农业部印发《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再早几天,我省同样出台了一个“减船转产”的方案。这一切,都是为了走出“东海无鱼”的困局。

三年前,我们率先发出“东海无鱼”之呼,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三年后,我们又披露沿海地区滥捕幼鱼的乱象,发出了“东海护鱼”的倡议。我们一直在关注东海的这条鱼,它大了还是小了,多了还是少了?被保护了,还是被糟蹋了?它游向哪里?

三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振兴东海的计划,各级政府各部门奋战在护鱼一线,执法力度空前。如今,东海渔场有了什么变化?我们做了什么?还能做些什么?

我们又开始这条“鱼”的寻访。

两封信的故事:看到了渔场复兴的希望

“产量好不好,让我怎么说呢?”一位皮肤黝黑的渔民陷入了短短的思量。在小沙头村,记者见到了村民郭文标。他是省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打了一辈子鱼的渔民。在渔区,热心正直的郭文标威信很高。

“先说一封信吧”,郭文标打开话匣。就在前些天,渔民们托郭文标带一封信,交给他们的主管单位——台州市海洋渔业局。信上有几十位渔民的签名,鲜红的指印特别醒目。“首次出现恢复性增长”,在信上,钱报记者看到这么一句。

而三年前,郭文标也帮渔民们带过一封信,那时,钱江晚报刚刚发出“东海无鱼”的呼唤。渔民们写信呼吁:“东海已无鱼,为了下一代,延长禁渔期!”

“三年前,我是焦虑,今年则是欣慰。”郭文标说。这三年来,郭文标和他的渔民兄弟们看到了政府的作为,这些努力已经有了效果。“渔民们和我说,今年的产量很不错。”为了表达喜悦和感谢,上个月,他们又找到了郭文标带信。“我们在渔业生产中首次发现,东海渔场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特别是一些鱼种在数量上出现了明显增长,给我们大部分渔老大带来了丰收。我们心情比较高兴。”信上这么说。

“比去年好!我们运的数量比去年多,我们冰鲜船装不及,来不及。” 老渔民陈子春说。渔业资源的恢复迹象,在郭文标看来,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渔场复兴的希望。”

渔民:这个年有望过得更好些

信上说的渔业资源有多少好转?渔民的产量具体怎么样?从小沙头村出发,我们在夜色里又来到了松门镇。这是浙东沿海的渔业重镇,三年来,从发出“东海无鱼”到“东海护鱼”,我们曾多次来到这里采访。

我们找到了李兴福,他是当地最大渔业公司的负责人,公司有三百来艘各种类型的渔船,规模颇大。“这个年,应该可以过得更好些了。”李兴福笑着说,今年渔民普遍丰收。怎么个好法?他举了个例子,往年,一艘船到现在这个时候打到的鱼能卖一百来万元,今年特别好,要多三四十万元。

哪些鱼产量好了?他举例说,鲳鱼和带鱼,变化特别明显。“像我们的流刺网渔船,前几年出去,根本捕不到带鱼,现在能捕到几百斤。”

另一种作业类型,围网船的产量也不错。“这两三年当中,2016年产量大网头最多,以前一夜1000多担算大网头了,现在好的3000到4000担。应该说,渔业资源有了恢复性好转。”和渔民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李兴福判断。

颜可青,是我们的老朋友,为了渔民利益,他和韩国政府打官司,为了保护资源,他多次出面呼吁和建议。和三年前相比,满是忧虑的颜可青已经卖掉自己的捕捞船,做起了运输船的生意。他的船,现在就在海上跑,接运渔获物,最多的是青占鱼。他说去年的生意是最好的:“青占鱼太多了,一网下去就能拉到两三百吨,而且这样的船不在少数。”

渔业部门:现在虾少了,是因为吃虾的鱼多了

渔民们说鱼多了,资源有了恢复迹象,那官方的说法如何?

离开松门镇,记者又联系了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印证了渔民们的说法。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浙江渔场的主要经济鱼类中,大小黄鱼、带鱼、鲳鱼、马鲛鱼、鲐鱼、鳗鱼等列入月度统计监测的鱼类产量同比均出现了明显增长,大黄鱼是“增幅冠军”。

“可以说,这是从渔业资源衰退以来,浙江渔场主要经济鱼类资源首次出现普遍性的恢复性增长。” 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施华兴这样表示。

不仅是在台州,浙江省海洋渔业部门人士也告诉我们,这几年,多种鱼的数量增加,从经济鱼的种类看,小黄鱼连续三年上升,鲳鱼和带鱼的数量也在增加,比如鲳鱼2014年产量为8.1万吨,2015年为9.3万吨。近三年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我省国内海洋捕捞产量呈逐年上升,其中2013年为320.4万吨,2014年为324.3万吨,2015年为336.7万吨。

台州市海洋渔业局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庞虎林认为,渔业资源修复是一个综合工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是,海洋生态食物链的恢复,“从生态链上看,今年也有这样变好的迹象,像现在虾少了,是因为吃虾的鱼多了。”

不仅是主管部门,我们还需要科研部门的答案。周永东,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副所长。2016年12月底,他参与的“浙江渔场资源修复状况”调研组到台州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一方面,我们走访了很多渔民和市场,反馈不错。另一方面,我们常年在收集监测的渔船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周永东认为,浙江渔场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出现恢复性增长是一个积极信号,说明我省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的一系列重量级“组合拳”已经取得成效。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信号充分说明,东海渔业资源通过综合治理是可以修复的。

周永东说,“我相信东海渔场是能够得到修复的,有希望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甚至80年代的水平。”

东海这条“鱼”,今年看来是真的变多了。但是,在一艘执法船上,见到王军(化名)的时候,他的心情依然沉重。他给我们抛出了一个问号。

他讲了他的亲历。作为一名基层的执法者,他每次出海巡查,“渔船使用违规网具,查起来还是太多了。”

记者眼前的一顶顶渔网,网眼细如蚊帐。2016年以来,我们多次报道的“断子绝孙网”,对资源杀伤力极大,如今依然屡见不鲜,可见难度之大。

怎样整治?能不能治好?高强度的人力执法能持续多久?王军有这样的担心。“我们要实现东海渔场的真正复兴,任务还很重,不能放松。”

不过,好消息是,就在12月底,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海洋幼鱼资源保护促进浙江渔场修复振兴的决定》。这是全国首例以专项决定的形式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提供法制保障。

在浙江,一种可持续的科学管理模式也同时开始了“敢为人先”的探索。“2017年,将会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之年,改革之年。”省内一名渔业专家这样说。

2017年,我们寻访的东海这条“鱼”已经进入了承前启后的一年。这一年,浙江省“减船转产”方案正式启动;这一年,农业部或将结束实行了23年的休渔制度,施行全新的伏季休渔制度;这一年,将全面、彻底、干净取缔“一电四网”禁用渔具。

不过,一线的执法者依然有不少困惑,而如何长效护鱼,依然需要我们思考。

执法者的困惑:违规渔网总是查不完,现实让人有些失望

迎着凛冽的海风,登上一艘海上执法船,王军和记者说出了他的一点无奈。和渔民一样,王军的皮肤黝黑,作为一名海洋渔业执法负责人,自从去年9月份浙江全面开渔后,他就密集地带队出海巡查,结果多少令他吃惊。

“每检查一艘渔船,都能查到网眼极细的渔网。一开始,我们还以为,经过这样的严格执法,总会有改观,但现实让人有些失望。”

违规违禁渔具是东海幼鱼的“头号杀手”、渔场修复振兴的最大阻碍。去年5月,钱江晚报报道了这一痛心的现象。随后,我省各级各部门开展了最为严厉的海上执法,取缔禁用渔具。“还是查不完。”王军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管好?而刚刚出台的一个好消息,让王军一样的执法者们有了更足的底气。

去年12月23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海洋幼鱼资源保护促进浙江渔场修复振兴的决定》。决定明确,从事捕捞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遵守渔具和捕捞方法、最小网目尺寸的规定。省渔业主管部门可以规定本省禁止使用或者限制使用的渔具(包括规格、数量)和捕捞方法、最小网目尺寸以及其他保护渔业资源的措施。

据了解,以地方人大专项决定形式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在全国范围尚属首例。

探索“滩长制”:借鉴“五水共治”中“河长制”的经验

王军们的问号,我们试图走进象山寻找答案,在这个沿海县,一场轰轰烈烈的违规网具整治“攻坚战”已经打响。关键的是,这里在全省创新推行了一种“滩长制”的管理模式。

陈金飞,是象山新桥镇的一名干部,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名镇级“滩长”,他负责管理的滩涂,面积有1500亩。配备给他的还有一名村级“滩长”,崇馋村的村支书汤有荣。

崇馋村是新桥镇最为偏远也是唯一的海岛村。在海塘边,我们看到一块醒目的“滩长制”公示牌,写着两名“滩长”的电话和职责。

这种制度是浙江借鉴“五水共治”工作中“河长制”的经验,细化落实渔具的整治工作,建立的县、镇、村三级管理网络。象山是首个试验地。

目前,象山已确定镇级滩长97人,村级滩长73人,建立起了覆盖全县打击禁用网具的新型基层组织管理体系。

陈金飞和汤有荣的主要工作是:巡查和监管,负责该辖区里的禁用渔具清理,有时还要在码头突击检查。

依托“滩长制”,从2016年11月底开始,一个多月时间,象山全县已累计依法清理地笼网5.03万顶、串网7.45万余米。

限额捕捞:管好海上的生产源头,台州将在今年首批试点

我们刚刚得到的消息还有:除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滩长制”,一些更为先进的国际性长效管理模式也默默开始探索。

“这样的试点,全国还是首批。”台州市海洋渔业局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庞虎林介绍,农业部已经确定,2017年要在台州开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探索——限额捕捞。

在2016年底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2017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启动限额捕捞试点,加大减船转产力度。浙江台州,被选中成为全国首批试点之一。“所谓的限额捕捞,就是划定一个海域,给渔船一个定量的指标,你捕到了量,就不能再捕了。”庞虎林说,目前确定有106艘渔船参与试点。

这个模式的好处在哪里?

多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的管理模式是全线扑上,海上、陆地、码头、菜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高强度的人力执法,很难持续。而实行限额捕捞以后,你就只要管好海上的生产源头,“这是管理的升级,从粗放型向高效率升级。”

据了解,限额捕捞制度,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资源管理制度。目前如果要在我国推行,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比如这个量怎么定?你到底捕了多少,怎么监管?等等,这些都是问题,实行起来会很吃力,但是,如果不去做,不去探索,我们怎么能进步呢?”上述人士说。

2017年   如何护鱼     相关部门负责人答问

今年如何护鱼,钱报专访了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协调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

记者:振兴东海渔场,2017年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相关负责人:保持对“三无”渔船“零容忍”态势。对新发现的“三无”渔船,见一拆一绝不手软。全面完成违禁渔具“一年打禁”任务。深入推进入海排污口整治。

记者:整治违规渔具,会有哪些新的措施和政策?

相关负责人:2016年7月,我们在总结实践、多次研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出台了《浙江渔场渔具专项整治工作意见》。一是出台实施“滩长责任制”;二是建立完善渔船进出港口台账;三是健全常态化的定期海陆检查。

记者:今年将正式启动“减船转产”,具体怎么做?

相关负责人:根据方案,从2015年到2019年,我省计划压减海洋捕捞渔船2580艘、总功率43万千瓦,这一数字约占2014年底我省渔船总数的12.4%和总功率的12.8%。目前,国家确定的减船转产补助标准为5000元/千瓦。我省允许各地加大减船转产补助力度。

另外,加强配套政策,确保渔民“转业不失业,减船不减收”。

 

欢迎法律在线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咨询热线 免费法律咨询热线

 

我们是云法律网,如果您对 “违规网具为何总是查不” 还有其它疑问,
欢迎咨询我们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571-87425686
或者您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网上预约立即咨询